青春小说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关于《青春小说》的影评分集剧情
《青春小说》影评周黎明(本文有剧透,阅读请慎重。)郭奎永编导的《青春小说》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关于乏味青春,另一个是残酷青春。细究的话,乏味其实是另一种残酷,它把青春折磨得老气横秋,毫无生机。电影这种艺术比较擅长描写残酷青春,如驾驶摩托穿上皮夹克到处拉风,进入黑帮或佯装黑帮打打杀杀,叼着烟晃着脑袋把妹,然后就是一脸血污说出感人至深的话。可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别说是遭遇这样的事情,恐怕连见都没见识过。他们的青春被一堆堆作业所包围,被高考的阴影笼罩着,被渺茫的就业前途虎视着。《青春小说》的男主角吴飞便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同样典型的是,他爱做白日梦。不同的是,他把自己的梦幻写成了小说,而郭奎永又把这小说中的情节变成影片的重要部分,让真实的残酷青春跟幻想的残酷青春不停地交替穿插,产生奇妙的对比与融合。同样的场景,在真假故事里重复出现;同样的台词,用于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效果。妙的是,导演并没有着力区分两种境界,甚至刻意进行了模糊化。比如,真幻的色调是完全一样的,唯一的区分似乎是角色身穿的衣服。更有趣的是,主角吴飞有一个死党好友,而吴飞经常想象是他自己做了好友的某些“壮举”。从本质讲,《青春小说》跟《哈利•波特》是同一条路子,都是青少年通过幻想挣脱日常羁绊的反映。当然,《哈利•波特》需要令人瞠目的特效来再现种种魔法,而《青春小说》没有任何特效,它用艺术片的纯粹,直指农村少年生活的真相——简洁、冷峻、萧瑟、有力。吴飞和林林走在大大小小的路上,火车汽车行人从旁匆匆而过,他们想要追赶这时代的步伐,但力不从心。他俩的爱没有结果,他们的理想在遥远的地平线外,他们必须放弃青春的憧憬、面对冷酷的世界,才有可能获得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末了,他们的迷茫和求索慢慢有了一种寓言色彩。听他们边走边聊,如同听法国片里的对谈,从有料、到无趣,最终走向存在的证明。写幻想小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谈论人生何去何从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