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华盛顿孩子们的方向分集剧情
为了一部电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就是在头脑中反复地回放和质疑,没有结论最终还是耿耿于怀。对我来说,[GeorgeWashington]就是这么一部电影。毫无疑问,从摄影和叙事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部令人感到稀有甚至惊艳的处女作。导演DavidGordonGreene当年也许还不到25岁。在随碟花絮的一段访谈中没有如愿得到更多的信息,只知影片中北卡罗莱纳的破败小镇曾是Greene成长的环境,他的初衷就是想拍摄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而作为片名的乔治.华盛顿的由来,作为对于影片最直观也是最想要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也仅仅得到了“这只是任何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随便就能想到的一个大人物”这般的回答。也许影片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记忆和想法的不乏随性的叠加,大概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影片中的白人青年显然不是一种符号,也不似成长的依托。由PaulSchneider(这位后来出演过[神枪手之死]和[BrightStar]的演员同样出演了Greene最初的两部短片)所扮演的白人青年像是几个黑人孩子的一个无所事事的年长朋友,关于这个角色的其中两处情节(和黑人女孩偷情后发现了Buddy的尸体,还有是他赤膊骑着摩托和另外一段情节的交替出现)其实对影片整体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同理的还有白人母亲和George阿姨的那个拥抱,甚至是在成年人形象缺失的这部影片中,最终道出自己童年阴影的叔叔。影片的最后,George对那群白人青年说:我的朋友都被火车轧死了。并不是这个12岁孩子不可理喻的又一个极端表现,话里的意味是朋友们的分开和离去。Buddy意外死去之后(我依然感到不能解脱的是这场悲剧存在的意义,观看的过程中反复回想的是同样出现死亡的[MeanCreek]),Vernon和Sonya逃过了一场车祸,男孩在影片中乘着火车离开,看上去只有10岁大的女孩忽然说了一段成熟而悲观的话,最后似乎是去向警察自首。三个孩子在一场意外之后渐行渐远的情节设置,很像之前看过的[12andHolding],却没有找到与其相比足够支撑的情节铺垫与发展,和所谓说服力。想从影评人RogerEbert的评论中找到一些答案,看到的也只是并未费太多笔墨的溢美之词。或许是以这样的方式讲述童年的电影,需要我们放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