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一季《人间世》:感动的,煽情的,与被遮蔽的分集剧情
时下,聚焦医疗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很火,它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非常惊人的9.7分。在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人间世》触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不少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人间世》虽然直面医患关系,但它首先要直面的是疾病和死亡。而一说到疾病和死亡,必然会涉及到亲情。《人间世》里令人难忘的,是一张张病人亲属的面孔。他们的恐慌、痛苦、肝肠寸断、紧张、不舍、无奈、期待、祈祷,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观众无法想象,如果不幸降临在自己的爱人、父母、小孩、手足、朋友身上,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就像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在《人间世》的生离死别里,我们见证了自己的爱与怕。当然,这部由上海卫计委策划的纪录片,着重想要探讨的仍是医患关系,诚如这部纪录片的推介语所说的,“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因此,《人间世》里为我们展现了一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医生。他们起早摸黑加班熬夜,超强度的工作,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们医者仁心,比患者家属还期望病人能够好起来;他们并非冷漠,他们只是太明白医学的局限性……就像是微博时不时出现的“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总能引起网络上一时的转发点赞潮,同样地,《人间世》也让许多网友“理解”医生:“医生太不容易了”“医生太伟大了”“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出请患者多理解医生、多信任医生的结论,似乎便是水到渠成了。在不少人看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病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因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医时常常会有一种“弱者心态”,担心被医生欺骗或者医生不尽心、不尽责。《人间世》力图澄清这一点:医生很苦医生很累医生很尽心,并且医学还不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完美,请接受它有些时候的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呈现中,构建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责任便微妙地转移到患者身上了。但患者的信任,真的能彻底舒缓医患紧张吗?信任,是一种可以被轻易说服和习得的感性情感吗?《人间世》的风格,在很多时候让人想起柴静做过的一些节目,触动人心、煽情、有社会关怀。但感人,并不是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柴静曾在文章中引述了观众对她的批评,“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这其实也是《人间世》的问题所在,建立于感动基础上、呼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只是一条冗长逻辑链中非常微小的环节。比如,《人间世》忽略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在就医时除了遇到好医生外,还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情况:科室承包给莆田系,号贩子,排队五小时看病五分钟,红包,高价药,医疗陷阱……于是有观众愤怒地指出,“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人间世》企图召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感动基础上,而非完整的事实基础上。人们或许以为信任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性情感,但实际上,信任是一种制度的结果,它不是你口头说说、写文章呼吁一下或者煽情一下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是完善的机制与制度下,自然而然涵养出来的。比如令患者焦心的“看病难”。据南方周末报道,编导之一秦博在瑞金医院蹲守了超过一年半。他从前也因看病排队而焦虑,拍纪录片,才知道了长队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说,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想想看,每个医生每半天要接诊65个人,平均分配给每个患者能有多少时间?五分钟不到!而这背后还有多少人没有排上队的?医生很累、患者很苦,双方火气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枪走火。但信任丢失的责任却不应该由他们双方承担,问题的症结在于:医疗投入不足、医疗分配不均,在一种“哄抢有限资源”的语境下,信任是很难生根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支出仅占GDP的5.6%,而早前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四分之一不到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比如在许多三甲医院,普通病房人满为患,干部保健病区宽敞舒适,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政府医疗资源非常非常少。而医疗分配不均,延续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极少数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大中城市三甲医院,患者往大医院挤,但大医院资源有限、医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难。再比如加剧医患紧张的其他一些问题:像“看病贵”,医生搞创收、收红包,这与我们奇葩的“以药养医”脱不了干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全世界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中国医生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生存”。至于民营医院靠不住,这不仅仅是资本的贪婪,事情的另一面是:虽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喊了二十多年,但民营医院在牌照审批、融资、土地审批、职称评定、处方权、设备引进等方面面临太多政策壁垒,民营医院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走向歧途,并且,它们的放纵难道没有监管失守的责任?总而言之,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医疗制度的扭曲。并非患者不信任医生,很可能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苦头;并非患者不明白医学的局限性,而是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很可能是人事未尽;并非医生贪婪、冷漠,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会疲惫、也会偶尔地失去耐心。在医患关系紧张这一难题上,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他们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解锁的钥匙也不在他们身上。《人世间》的确感人,它为我们呈现了医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们想要寻求医患矛盾的纾解之道,我们就不该在逻辑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首发南周知道,发表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