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第一季看个综艺被赤裸裸的阶层扎心了分集剧情
老婆蛮喜欢看,拉着我一起看。几集看下来感受不是特别好,之前看的综艺大多可以逃避现实,而中餐厅是赤裸裸地上演现实。很多热门综艺都是比赛形式,比如爸爸去哪、奔跑吧兄弟,参赛选手起点一样,选择、能力、运气等因素导致最后待遇上的差别(最近热门的《绝地求生》也是这样的设置),这个过程就跳脱了现实,观众可以轻松地关注比赛进程。中餐厅是个模拟经营的形式,经营就需要分工,有人当店长,有人当咨客,有人当厨师,有人当洗碗工,分工就产生了阶层。店长和咨客都是偏脑力劳动,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不太大。厨师和洗碗工是体力劳动者,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很大。体现在报酬上的话,店长收入最高,厨师可能其次,咨客比洗碗工可能高点(熟悉餐饮的朋友可以纠正)。因为是综艺不涉及发工资的问题,经营状况也发不出来什么工资,大家参加节目除了片酬(应该是天上和地下吧)就图个曝光量了。店长和咨客面对的故事线最多曝光量最大,厨师总是重复烧几样菜偶尔有点镜头,洗碗工的工作没什么好展示的几乎没有存在感。这种曝光量上的巨大差别是不是赤裸裸的现实?这个差别其实在餐厅开业之前的集结环节就已经展现了,中途代班的电影学院老师更是火上浇油。现在的综艺可以这么搞了?开始玩魔幻现实主义了?出于好奇,我又看了几集《尹餐厅》(里面的明星一个不认识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包括我老婆)。《尹餐厅》有没有因为分工产生阶层落差?答案是,没有。为什么?首先,分工更平均。《尹餐厅》开局只有三个人,店长兼主厨兼洗碗,咨客(大堂经理)兼吧台兼洗碗,配菜兼洗碗兼咨客。相对来说配菜小妹的戏份少一丢丢,但出镜率还是比较平衡的,远远没有达到边缘化或小透明的程度。第二,工作强度可控,每个人都有一些机动时间可以融入故事线。工作强度可控是由几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菜单简单,每份主餐的工作量都不大。主餐有烤肉汉堡、烤肉米饭、烤肉粉丝,其实核心都是蔬菜加肉片加酱汁,炒好以后配上米饭就是烤肉米饭,加进去粉丝一起炒就是烤肉粉丝,出锅前加点芝士然后塞进面包里就是烤肉汉堡。菜是提前配好的,肉是提前分好一份份放进塑料袋的,做起来又简单又快。菜单是开店前请教了大厨的结果,大厨一句话就点明了关键,厨房是速战速决的地方,效率要高。二是定量,肉只准备十几份,做完了就没有了,整体工作量可控。三是一份主餐只用一个盘子,洗碗的工作量不大。对比《中餐厅》,菜单过于丰富(中餐的通病),每道菜的加工过程过于复杂(耗时又耗力,中餐的通病),一盘菜一碗饭一碗汤一人份要洗三个碗。结果就是厨师忙得抬不起头,洗碗小妹累断腰,根本没有时间走出厨房参与故事线露脸(歪果仁坐一会儿都看出来他俩是伙计了)。这还是中餐厅五个人对尹餐厅三个人,人数多出近一倍的情况下。第三,平等。因为平等,所以有了更均匀的分工,所以会相互考虑大家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打烊之后咨客煮泡面给大家吃,而不是等厨师继续服务大家。《中餐厅》里的厨师和洗碗小妹基本就是请来的小工,没有什么平等可言。最终的结果就是,《中餐厅》不断告诉观众,你就算成了名人,在大名人的圈子里也是小工小透明,而《尹餐厅》则展现了一个近乎家族老店的氛围。不说抄不抄袭,《中餐厅》在平等和尊重这方面,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