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天哪,到处都是星星分集剧情
[2010]无疑是一部存在状态十分动荡的电影,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争议。一方面“对完美主义者而言,作为[2001太空漫游]续集的[2010]实属草率之作。”(来自eFilmCritic.com语);另一方面也正是作为[2010]的续作,它不同于前作的冗长晦涩,叙事明快,商业上的任务完成得十分成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崇拜克拉克、库布里克的普通观众来说,是一次惊喜的观影体验。(其实续集费力不讨好这种事儿,在新千年之后比比皆是,[黑客帝国]后两部的快餐膨胀化,[心慌方]系列第三部[0]抹杀了前两部作品唯一的神秘感……所以早放在1984年,影评人的口诛笔伐也不足为奇,甚至把放肆开骂的余力留到了十几二十年后。)[2001]的功绩在于,之于六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产业,它是一次探索;之于整个科幻史(SFfiction&movie),它是一个里程碑。而它久经不衰的诀窍在于,影片中成功设置的“晦涩”,使得它难以解读、却又被反复解读,大片的留白营造的神秘感是其不断被研究的驱动力。然而,遭人白眼的[2010],“说的太多。”其实这是误解。第一,倘若把电影[2001]同期创作的小说《2001》读一遍,片中的晦涩就几乎消散了。克拉克在1999年的《回顾太空漫游四部曲》一文中就对小说的“过度解读”一说做出了回应:“你即将阅读的这本小说,曾被批评解释得太多了,破坏了电影的神秘感。……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印刷文本原本就该比银幕上的影像展现更多细节。”第二,作为[2010],其实除了对HAL发疯的原因这样的小谜团做了理论上的解释以外,说的几乎算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一点,是克拉克竭力宣传的,“太空漫游四部并非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四个略有联系,实际上毫不相干的故事!”第三,导演彼得·海姆斯(PeterHyams)把[2010]完成得很不错,克拉克赞叹有加。所以,要说[2001]被[2010]毁了,言过其实。退一万步讲,库布里克的伟大作品,怎么会被一直在小制作圈子里打转的一个小导演给玷污了呢。好吧,详细来说说[2010]。不同于[2001]电影与小说之间,因为同期创作故不存在改编关系的、克拉克在创作后期又缺乏与库布里克沟通的缘故,产生了大量情节上的出入。最明显的一处是:小说《2001》中,发现号的目的地是土卫八,最终鲍曼是乘坐分离舱登陆土卫八才接触到黑色石板“老大哥”的;而在电影[2001]中,土卫八上的“老大哥”被移到了木星与木卫二之间的拉格朗日点(L1),鲍曼自然是更加简便迅速地“堕入群星之中化为星童”了。而[2010]作为“改编电影”,在改编原著方面做得很好。克拉克以库布里克的电影作为故事蓝本,从而去进行续作的创作,通过《2010》中的回忆段落可以发现,克拉克修改了许多小说与电影的出入之处。所以好运的[2010]水到渠成、毫无偏差地衔接上了[2001]的剧情。对比原著小说,电影做了如下几个修改:1,删除了中国太空船“钱学森号”的戏份,其中包括中美苏三方局势的提要、钱学森号登陆木卫二取水、张博士发现冰雪中的未知生物。2,作为国际政治冲突的取代,添加了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冲突。当然,是以太空船上发来的新闻消息作为侧面提要的。然而不管是原著中的中美苏,还是电影中的中苏,最终都表达了一个观点,即科学无关政治。这也是克拉克在他的生平中一直默默表达的观点。3,大概是由于技术落后,星童鲍曼穿越苍穹、俯瞰众生的视角未能呈现。(技术落后完全是因年代原因,并非制作者的无能。反而值得褒奖的是,[2010]中,木星诡谲却宁静的表面以及最后巨石群吞噬木星的片段,都是由CGI制作而成的,属于先列。在这之后,同年推出另一部主旋律科幻电影[最后的星空战士](TheLastStarfighter)第二次使用CGI技术,并且做了更进一步提升。)4,时间上的小细节修改,比如弗洛依德博士本应该在离木星还剩一个月航程时苏醒,电影修改成了两天;鲍曼警告太空船必须在15天之内飞离木星,也被设置为了两天。当然,此举是为了加强戏剧张力,可以忽略不计。5,最终章的20001年,木卫二生命已进化成熟,视黑色方碑为保护神,顶礼膜拜。而在电影中,为了与[2001]的开篇相映成趣,伴随着《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恢弘的旋律,我们可以看到,黑色方碑作为一个启示(点拨者)耸立在木卫二上。接着来说说彩蛋。本片中有三大彩蛋,似乎比电影本身更加有趣: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60564111/1,医院里的护士在监视工作时看的《时代》杂志,封面上印的正是克拉克与库布里克的漫画形象,TIME的刊头底下,还印上了大大的“WAR?”,暗示着片中美国与苏联的冲突。这一彩蛋显然是彼得·海姆斯对两位大师的致敬,或者说感谢——毕竟库老当初可是犹豫了半天才松口准许拍摄,而克拉克的态度是“多一份版权费怎么不好?”。只是,这个彩蛋疑似有些讽刺之意,站在封面左边的英国人克拉克头顶是美国国旗,而右边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库布里克头上却是苏联国旗……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60574017/2,白宫场景中,在门前的广场上喂鸽子的老头,正是克拉克。我说克拉克你真顽皮……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60580301/3,最震撼性的一个来了。弗洛依德走进儿子的房间,正对门的墙壁上贴着BEIJING举办2008奥运会的海报。这部电影拍于1984,我们知道,申奥成功是在2001,申奥计划最早成立于1991……总而言之,这部[2010],把克拉克的原著不偏不倚地呈现在了银幕上,又拥有熟练的叙事手法与先驱般的制作技巧,外加上致敬和预言意外成功的彩蛋。再受争议,也是一部值得掌声鼓励的电影。可惜的是,彼得·海姆斯此后造化一般,并没有因[2010]而被人熟知跻身一线。比如以下两部近作:[雷霆万钧](ASoundofThunder)胡编乱造闭着眼睛瞎折腾“蝴蝶效应”,[高度怀疑](BeyondaReasonableDoubt)雷声大雨点小……所以说,[2010]能落到这丫头上,还完成的这么好,虽然本身素质不差,但大多还是运气使然啊。说到底,让我为这部电影写些个字、乃至为其平反误解的原因,是开头那句“天哪,到处都是星星!”打动了我。要知道,库布里克在[2001]中是挺嫌弃这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