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狂欢为了告别的狂欢分集剧情
《一夜狂欢》注定将在音乐史与电影史上留名。作为Beatles的第一部官方电影,《一夜狂欢》也是所有Beatles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它承接着两个伟大的时代,它是Beatles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在迪克•莱斯特(Dicklester)天才的创作中宣告了继好莱坞黄金时期歌舞片时代开启以降,电影与音乐的又一次伟大结合。它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商业宣传,但商业包装之下是Beatles对主流文化的不妥协,是Beatles开创属于自己的音乐时代的宣言书。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这部电影至今熠熠生辉。乐队官方电影一般会作为乐队唱片宣传的重要渠道。这是早期在宣传方式有限的情况下,电影与音乐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的互动。音乐被推广,电影类型被扩展,好的官方电影总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从Beatles的官方电影到平克•弗洛伊德那部大名鼎鼎的《迷墙》,再到去年一个芬兰乐队的《听风的歌》,成功的例子不少。不难看出,电影风格与乐队风格是否能完美配合是宣传能否成功的关键。《迷墙》切合的“反体制”、《听风的歌》渲染的“自然主义”无不是乐队音乐思想的完美表征。《一夜狂欢》同样如此,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Beatles的创作,对理解这部电影必会大有裨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劳工阶层年轻一代成长起来,经历了时代剧变,传统中产阶级价值观与文化的保守主义成为这一代年轻人发泄不满的对象。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几个乐队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取得了成功,但他们的音乐仍然摆脱不了当时美国摇滚的影响,还唱不出英国人自己的声音。直至五十年代末,约翰•列侬与他的Beatles横空出世。从1959年成立银色披头士(SilverBeatles)以来Beatles就开始了反传统,广泛吸收包括卡尔•佩金斯早期乡村摇滚、拉里•威廉姆斯流行节奏布鲁斯以及菲尔斯派格特制作的女子组合音乐的基础上开始了他们结束美国摇滚乐在英国统治局面的道路。从1961——1964年间是Beatles的“利物浦——汉堡时代”,爱泼斯坦成功与百代签约,Beatles以强有力的歌词创作开路,完全打破了英国流行歌曲出版的常规。lovemedo,pleasepleaseme等经典歌曲成功奠定了Beatles在英国乐坛的位置。1963年夏天,Beatles被推举为少年偶像,唱片出售引发一系列骚乱,音乐会场场爆满,并由警察维护秩序,有关报道风靡各家报刊杂志。这一切都在《一夜狂欢》中得到了既艺术又真实的“再现”。1964年也就是《一夜狂欢》摄制的当年,对于Beatles来说绝对是乐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们发行了AHardDay’sNight这张经典专辑,并成功开发了美国市场,自此为期六年的“披头士狂”运动正式拉开帷幕。作为这一时期Beatles最重要的影像记录的《一夜狂欢》同样呈现了这个时期Beatles最重要的精神气质——乐观主义,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出现了:和谐、美好、富有节奏、振奋人心。从影片开头那场注定成就不朽的追逐戏开始影片基调就已确定,Beatles被狂热的歌迷追逐,伴随着影片同名歌曲AHardDay‘sNight,这对于Beatles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一天”,但乐观主义主导下的影片给观众、给歌迷却是“痛并快乐着”的直观感受。乐队成员的脸上无不挂着笑容,猫与老鼠式的追逐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巴斯特•基顿《将军号》中的精彩追逐。好不容易上了火车,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困难”还远没有结束。保罗•麦卡特尼的“爷爷”要与他们一同进行这趟旅行,几个年轻人与这个古稀老头之间注定相处不愉快,老头不仅到处惹事,还无故玩失踪,让乐队成员最后只能把他关了起来。保罗的这个“爷爷”形象可以说抢尽了四位Beatles成员的风头。这位“爷爷”不但没有被设定成一个传统、保守的形象,反而被夸张为好色、好赌、幽默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倒置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影片更有趣,它更是要切合Beatles的一个“理想模型”,再也没有顽固、僵化、呆板的家长形象了!Beatles改变了这一切,这是青少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次逾越。以一个青少年的性格来塑造一个家长,本身就是解构掉了那个独属“大人世界”的权威。而“Beatles世界”与“大人世界”最直接的一次冲突则是在影片末尾。被“爷爷”灌了一脑子“歪理邪说”的林哥突然离开剧场去大千世界寻求生活真谛时因到处闲逛被抓进警察局,而演出马上就要开始,这时“披头三”开始营救的好戏,警察的笨与呆,无疑是影射传统文化、家长文化的种种丑态。警察被Beatles牵着鼻子走,是对强制国家机器的颠覆,像极了马克斯兄弟的喜剧电影,同样四个人、同样把警察耍得团团转、同样都高扬无政府主义的大旗。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哥•斯塔尔,他们在电影中的形象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共性与个性完美统一。作为一个组合,其团队精神的表达是通过乐队成员的统一装束:服装、发型、夹克上衣、靴子来表现的,这也在此后风靡全球,成为一种社会心态,点燃了歌迷的炽热之情。个性上对于每个人都刻画得令人难忘,浴缸中的列侬尤其有趣。当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哥到大千世界去寻找生活真谛那一段:途遇歌迷,急忙进商店换便装,出来后找人测试,遇到女士急忙献殷勤,没想到最后弄巧成拙。看来林哥颇有卓别林大师的风范嘛!也难怪Beatles解散后,林哥还去当了一阵演员。当然这场戏最重要的当属林哥遇上小孩,它让林哥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也是Beatles刚组成不久“蜜月期”的状态体现。影片中当然少不了Beatles的音乐,恰到好处的音乐插入毫不唐突。片尾那场演出的高潮戏显然是为了“照顾”歌迷,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段尤其珍贵,毕竟早期Beatles的现场可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呀!在《买不到我的爱》、《从我到你》等歌声的陪伴下,这又将是一次完美的演出。可是别高兴太早,“爷爷”又出来捣乱了!演出终于结束了,乐队经纪人又下达命令:马上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HardDay!《一夜狂欢》中的Beatles是那么乐观、开朗。谁能想到,一年之后,一切全变了。在1965年的第二部官方电影《救命!》(Help!)中孩子们进入他们那一排平顶房子,揭示了在透过正门之后的公共性吸毒窝。在那个日新月异、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六零年代,Beatles成长之快令人咋舌。Beatles告别了年少的梦想,投入到与现实的血淋淋的战斗中去了,汉堡时代一去不复返,音乐也不再像以期那样直接由演奏实现形式来表现,而是需要克服种种压力才得以推出。《一夜狂欢》中的即兴演奏成为绝唱,更具自我意志表达的歌曲取代了轻松又略带伤感的情歌。在一种全新的文化狂热中交织着更加雄心勃勃的反抗精神。从此,Beatles成长为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摇滚(Rock)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