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喘气两个橡皮时代分集剧情
1 越好的小说越难改编成好电影。尽管谢园、叶大鹰如此努力,电影《大喘气》的表现力还是和小说《橡皮人》相去甚远。《橡皮人》1986年连载于《青年文学》11、12月号。王朔正是凭借它一举摆脱了“流行作家”的恶名,进入纯文学作家的行列。迄今为止(算上他的《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我认为他最好的作品还是《橡皮人》,其次是《许爷》。《橡皮人》1988年被叶大鹰改编成电影《大喘气》,谢园由于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了1989年的金鸡奖最佳男演员。那两年间,他还主演了阿城同名小说改编的《孩子王》和《棋王》。主演当时最炙手可热作家的作品,用现在的话说,谢园称得起当时的一线明星,超级大腕。单就《大喘气》这部电影而言,导演叶大鹰也几乎超出了那个时代,片尾表现性爱那场戏和落在谢园脸上的镜头,让这部电影的旨趣和意味得到了扩展、提升。 2 毛时代刚刚过去,余威震于殊俗。虽然斗争并未停止,但高层内部也意识到,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如果继续揪住精神层面互相殴斗,后果不堪设想。于是1979年~1981年,总设计师牵头,全体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个很关键的总结,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它的力度、深度、细度远远不够。但是转过身,设计师缔造了几个经济特区,小心翼翼的放一点资本主义进来。虽然和今天的红尘滚滚没法比,但对于一个长期绷紧阶级斗争神经的民族来说,这一点点的光怪陆离就足以让他迷惘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王朔的电影《顽主》出来,立即有群众给上头写信,问这“怎么不是典型人物和主要人物做主角?而是次要人物和第三类人物。”《橡皮人》的主人公是几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机倒把的家伙。他们聪明、凶悍,边缘,表面上冷酷无情,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充满不屑。在他们放荡不羁的人生下面,是倍受折磨的内心、对精神童年无限怀念和微小却不灭的自尊。不断地被坑害、被算计、被打击、被欺骗,同时也坑害算计打击欺骗别人,在这样的轮回中,他们逐渐失去了真,麻木了爱,以至于导向了生理反应,神经坏死,连表情都变成了橡皮的。王朔虽然描写的是“边缘人物”,但精神内核却直指那个时代的焦虑,松开束缚的一代人忽然面对无限可能时表现出的恐惧、盲目和无奈。 3 就像梅尔·吉普森的《启示》,野蛮文明劫波渡尽却远远飘来一艘西班牙战船一样,当年认为残酷无比的人性异化,金钱腐蚀精神,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个隔靴搔痒的前奏。今天再也没人提“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有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已经自上而下冲洗了每个中国人的头脑。尽管我仍然喜欢王朔的小说,每读不忍释手。但我不得不承认,王朔、叶京、冯小刚这些人坚持的理想,“落伍了”。《我的千岁寒》卖不过《悲伤逆流成河》,当年横扫文坛的王朔被活活的逼成了一个小众作家。现在的普通读者更愿意接受精神按摩,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就像一次嫖妓。即不愿意思考,也不愿意被教育,更不愿意被讽刺。这就是今天的读者和观众。《非诚勿扰2》孙红雷替王朔和冯小刚先死一次,笑着死,死得有气无力。因为他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今天的滚滚红尘不再搭调了。他们的可贵之处是重视情感,精神至上,自由欢乐至上,自我主义。到今天他们也一直瞧不起钱。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渐渐地被时代疏远了。可以比较的是当代作家朱文,《我爱美元》写的就是两代人对性和金钱的观念差异。朱文这批作家比他们的父辈更知道金钱的价值,他们试图重新审视我们语境里的金钱,我们语境里的性。相对于王朔那批作家,朱文他们实际上是用尖锐的姿态做出了妥协。 4 《新周刊》之前做过一期《橡皮人》,讲述了今天“中产”“白领”人群中的“橡皮人”。说他们是:无梦无趣无痛的橡皮人。今天的情况和《橡皮人》诞生的1986年太不一样了。那个时代的冒险精神没有了,垄断正在各行各业暗中进行,连那些惊心动魄的崩溃和交融都在表面上显得水波不兴。次贷危机、艳照门和维基百科让危险变的日常,性变得家常,秘密变得平常。没有什么能刺动我们的神经了。如果王朔的橡皮人是血色素低和面神经麻痹。那么我们这代人的橡皮人完全是贫血和心力衰竭,我们的心脏也是橡皮的。 看五十来岁的演员谢园上娱乐节目,说不上是什么滋味。今天绯闻和红毯织就的娱乐圈,早已不是他的时代了。镜头前他显得恭谦和耿直,狡黠和讨好。都是这几十年生活留给他的深刻印痕。好来西公司成立时三个人:葛优已经封神,梁天顺应时代成了梁总,只有戏痴谢园仍在电影学院教书。节目里微微发福的谢园,一脸教师式的假憨厚,提到朋友总是下意识地先捧一通,说起戏来就全然不顾的表演一气。行动做派完全是个符合他年龄的平庸中年人。只有讲话时不经意晃动一下的眼睛,让我们感觉到他身体里还有那个精瘦的,二十浪荡岁的,头发乱糟糟,眼睛冒着贼光的谢园。 20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