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月亮夏娃的第八天 —— Bitter Moon 人物心理分析分集剧情
还记得咪咪的那句话吗? "I’mjustafantasyandamusementinboringvoyage.” “我只是枯燥旅途中,那虚空的幻想与消遣。” 新年的狂欢过后,宿醉味道的萧瑟清晨,舞厅地板上烟花狼藉,低沉的萨克斯风不经意地飘出法国香颂《大海》,船员们正在清洗甲板。 人生最美好的、或是最虚幻的一夜已经结束。接着将直面残酷的今天。 罗曼斯基的影片始终如海浪般深邃与迷离。茫茫无边的旅程,不知道将被带往何处。随着一波又一波,逐渐被推往汹涌的浪尖,然后瞥见下面幽蓝无底的峡谷。 打开IMDB,评分人数仅八千,平均6.8的‘低分’。我却心头一阵安慰,好像隐藏的宝藏还没有被发现,心底的秘密还无人揭穿。 这部影片并不难理解。只要结婚几年,一目了然。 关于‘贪婪’ 奥斯卡在对准自己的嘴扣下扳机前,哀号的那一句“我们都太贪婪”,无疑是全片悲剧的根源,也是解开人物心灵密码的关键钥匙。 ‘贪婪’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奥斯卡的贪婪与咪咪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男人与女人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 奥斯卡的中心台词是“我抛弃咪咪不是为了某一个女人,而是以她来换取所有女性”。 而咪咪的中心台词则是“你可以骂我、打我、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但是请不要抛弃我,我离开你无法活下去。” 男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征服更多的女人,而女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占有他的全部。 两个人的战争,始终围绕这个无法解开的结。 奥斯卡的故事 奥斯卡是影片最关键的一个人物,他的欲念是一个大背景,所有的爱恨都从这里衍生,所有恩怨都依附其上。 奥斯卡年轻的时候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于是搬到巴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写作。 写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从心底里他并未把这当作一项严肃的职业。‘在巴黎写作’这一行为的浪漫型迷倒了他,他把写作当作一种优雅而自由的生活态度,把写作当作吸引异性的手段。“欲”是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是核心。虽然他疯狂地迷恋上咪咪,但是这种排山倒海的爱仍是以欲念作为基础的。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这一点,在奥斯卡偶遇咪咪的那辆公共汽车的车身上,有一张性感女性图片的广告‘3615ULLA ’。接着,这个广告在影片的角落中反复出现,一直到奥斯卡最终去了那个地方,观众才知道这是个妓院的广告。这张广告海报给影片即使是最纯情的段落都洒下了不和谐的阴影,这其实是奥斯卡,或者说是男性欲念的影射,即使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这种欲念也在街道的底下暗潮汹涌。 奥斯卡一开始可能自己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是以欲作为基础的。但随着性爱由正常向虐恋倾斜,欲念的狰狞面目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在两人疯狂的性虐当中,咪咪始终处于施虐方,而奥斯卡则是受虐方。这反映了两者关系的稳定。关于性虐的情感基础,在东方(以日本为代表)导致快感的是羞耻心。而在西方则是控制与占有(Domination)。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中,痛觉不是快感的真正来源。施虐方的快感来自对另一方的肉体控制,受虐方则来自对另一方放弃自主的强烈服从。在他们的性虐关系中,咪咪的占有欲得到了满足,而奥斯卡从前在性爱上始终是一个‘控制者’,如今‘被控制者’的新鲜体验也满足了他好奇的欲望,就像一场大胆的远征。两者各取所需的平衡是关系持续的养料。 但男人终究只是贪图新鲜的动物,当体验过所有的高潮之后,那种热烈无以为继,日渐转淡。于是,缠绵变成了责任,厮守变成了束缚。他开始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想要摆脱枷锁。影片通过性虐游戏的无趣告终来反映他们的恋情开始步入低潮。 奥斯卡最可贵的品质是诚实。他的诚实让人无法恨他,即使他对咪咪施以最无情的折磨、伤害与离弃,他的原则始终是最坦诚的。甚至,他觉得是在为她着想,因为‘分手后用不了几天咪咪就会感激他的抛弃,重获新生’。但错误的是他误解了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一直到他到死之前才理解咪咪。 以分手那场戏为分水岭,开始了第二段虐恋,与第一段不同,这里的虐待是心理上的,针对自尊心的。奥斯卡之所以乐于其中,是因为这种羞辱可以满足他的男性至上地位的体验,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快感。一切仍然为他的欲望服务,只是这种欲望从肉体转化到心理,由‘求欢’的快感转化为‘凌虐’的快感,他又陶醉在这种新鲜的体验当中。于是他默认地把咪咪留在身边。 他临时下飞机的阴谋可以称得上狠毒,事后的欢欣鼓舞也证明了他的无情。但与前一段虐恋的曲线一样,这是心理虐待的一个高潮,高潮过后,他连对这种羞辱带来的快感也失去了兴趣。他自己清楚这一点,所以设计彻底抛弃咪咪。奥斯卡的性格是不拖泥带水的,只要高潮已经过去,他就宣告终结。他只摄取快乐的那一部分,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他对于生养孩子的态度,坦白得令人心酸,他只是说‘你看我像当父亲的料吗’。 对于自己的瘫痪,他当然恨咪咪,但也正是从这种痛苦当中,他开始理解咪咪当初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承受起先是作为一种‘赎罪’而存在,他把咪咪的所作所为理解为单纯的报复。然后,从咪咪当着他的面与朋友发生性关系,试图挑起他的嫉妒,他忽然意识到咪咪其实是欲罢不能地爱他的,从这时起,一种新的感情产生了,它包含了同情、自责与感激。这就顺其自然地导致了接着‘婚礼’那场戏。然而他们回不到过去,他们的关系如今只能以‘恨’继续,以奥斯卡的聪敏,他又如何不了解咪咪这个小女人的那些小伎俩?但是他带着这种新的感情,纵容她的一切,假装朝着她设计的路线发展,上了船,找了一对夫妻,满足咪咪伪装的放荡,最后帮助她结束了生命。他最终理解了‘贪婪’的本质矛盾,但是如果一切从头来过,还是会按照这个宿命的轨迹,他无力改变人类的本性。他们的‘恨’也到了最高潮,只有死亡才是最终解脱,他无法想象咪咪连‘恨’都失去会怎么样,无法想象他们还能去往何处,所以他拿起了枪。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勇气,何尝不是一种深沉而绝望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演员PeterCoyote在本片中的表现十分亮眼。他成功表现了风度翩翩与绝望暴戾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简直判若两人。 咪咪的故事 咪咪说到底是个传统的女性。她的一切都都是出于爱。正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占有奥斯卡。如果留不住他的心,也要留住他的人。 她全身心投入到荒诞离奇的性爱游戏中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她挑衅他,是为了说服自己他还爱她;她可以受尽屈辱地留在他身边,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他而言还有剩余价值,还可以给他带来快感;她为了他打掉孩子,是为了宠着他继续轻松自如地风流倜傥;她行尸走肉地活下去,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回到他的身边;她摧毁了他的下半身,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恨与爱,可以把他绑在自己身边,让他再也无法俘获其他女性;她无情地戏弄他蹂躏他的自尊,其实是一种自我摧残,当她的心因为他的痛苦而流血,她感到了自虐的快意,因为她实在不能失去他的爱,一旦失去,就要用同样的仇恨来弥补;她当着他的面与别人做爱,试图挑起他的妒忌,是一种垂死挣扎,证明她需要他的妒忌,渴望他的在乎;她给他一把枪作为生日礼物,是渴求他因为恨而杀了她,这样她的感情就此圆满;是她想出了整个游轮计划,试图挑拨他的嫉妒与仇恨到最高潮,这样可以顺利地死在他手里。而他则带着她留下的烙印——无法动弹的下半身——永远无法将她从他生命中抹去。 女人是简单而可怜的,会因为某一个秋日下午的偶遇,就此无悔付出自己的一生。 饰演咪咪的EmmanuelleSeigner亦成功表现出了咪咪清纯与堕落两个层面,只是与PeterCoyote比起来,还稍嫌生硬。 奈格尔的故事 他是影片中最‘正常’的人物,一个患得患失的中年男,心底怀着不可告人的偷腥欲望,表面却显得既爱妻又正派。无奈他那一点小心眼,任谁都能一眼看出来。他虚伪与可悲是这个社会上所有中年男子的真实写照。最后,他站在大雨滂沱的甲板上,终于决定向世界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他回到船舱这个现实世界,瞬间又失去了勇气,披回了那层虚伪的外套。患得患失的他,最后既无法在妻子面前保持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又错过了肉体上的欢娱。 让HugnGrant来演这么一个角色令人叫绝。因为他只要以本色演出,即能达到导演的要求,甚至演得越糟越好。说到‘虚伪的男性魅力’,又有谁比他那张英俊脸庞更符合这个定义呢?波兰斯基在此选角上的‘险恶用心’,与李安选王力宏拍《色戒》如出一辙。 菲奥娜的故事 菲奥娜在影片最后逆转式的变化大概是最令人吃惊的部分了。之前一直是以英国妇女保守、矜持形象出现的她,在最后的舞会上那宛如夜百合妖艳而迷离的绽放,眩目地火花四射。这也是影片最精彩迷人的部分,将奈格尔夫妇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菲奥娜的转变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在影片中一再伏线。影片开始不久奥斯卡就表示菲奥娜‘非常富有内涵’,而后话锋一转问奈格尔是不是已经对妻子失去了兴趣,奈格尔用社交式的回答偷换了概念,注意这时候菲奥娜眼神的变化。在后面的场景中,又有奥斯卡表示奈格尔还没有充分发掘她妻子的潜力。这些片段表现了女性在婚后的一种牺牲,即她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都只留给丈夫一人,对外则深藏不露。如果丈夫不懂欣赏,那么这种隐藏其实是一种浪费。但大多数女性或者出于对婚姻关系的委曲求全,或者出于对丈夫男性尊严的服从,虽然觉得失落,也会放弃一点自己的尊严而忍受这种浪费。然而,如果丈夫一旦越过了她们能忍受的边界,她们就会重新拾起自己的女性魅力与尊严。 影片中的菲奥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与咪咪共舞继而云雨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对丈夫的彻底失望,无法再忍气吞声,需要挽回自己的尊严;2.对丈夫的报复,她之前便有过‘双倍奉还’的言论;3.对丈夫的鄙视与示威,展现自己的能力,他无法获得的,她却能轻易获得,这好象在说‘你当我真的只会逆来顺受吗’,重新向丈夫展示(或者让丈夫重新回忆起)自己的魅力。4.选择对象为咪咪当然不是随机的,一来是对咪咪的迎战,二来这种迎战当中又包含了一种理解:女性的同病相怜。两个女性的云雨,暗示了他们对男性的彻底失望与唾弃。 饰演菲奥娜的KristinScottThomas虽然戏份不多,但一收一放表现惊艳,充满了韵味。 人物关系与结尾 我们可以把奥斯卡与奈格尔认为是同一个人,一个男性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举止;同样,咪咪与菲奥娜也是同一个人,一个女性的真实心灵与社会形象。这种对比关系时时存在,比如关于孩子,虽然奈格尔内心也同奥斯卡一样不愿承担责任,但他用了冠冕的理由:这个世界人口太多,不需要我们添乱。而咪咪与菲奥娜对于爱人的宠爱与纵容也是相同的。 他们的关系也反映了同一种婚姻状态的两种可能性,即‘自由放任’的可能性与‘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可能性。 如果用下图来表示: 奈格尔 ---- 菲奥娜 l l 奥斯卡 ---- 咪咪 下面这层关系是感性而诚实的,却是不实际的。上面这层关系是理性而现实的,却是虚伪的,一如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婚姻关系。讽刺的是,诚实的结果导致了毁灭,而虚伪的却往往苟活下来。但问题在于,这种苟活,是不是比毁灭更有意义?如奈格尔,他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疯狂而真挚的爱,但有谁一旦体会到了,便可能拿生命作为代价。 既然现实的我们无法选择轰烈的毁灭,那如何灌溉已经枯萎的婚姻关系?如何令获得新生?当然一次印度之旅于事无补。影片尝试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不如生个孩子’,虽然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你苦笑,但还有别的办法吗?这不正是大多数夫妻所做的吗? 至于奈格尔与菲奥娜的未来会如何,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们会生个小孩,把这次旅行当作人生一课。但是,他们将如何解决存在于人性之中的‘贪婪’命题?婚姻仍然如同那艘起伏不定的夜航船,未来烟波茫茫,四周无处是岸,唯有天空一轮明月,犹如明镜,照亮你我心中苦涩,亘古不变。 关于片名 “BitterMoon”倒底是什么意思?当然不仅是指月光引起的哀思。 这是一个文字游戏,“Honeymoon”的反义词。游轮是新婚蜜月的热门项目。但当新人们在船上忘情拥吻的时候,是否料想到有一天激情消失殆尽后,相互消耗岁月的痛苦?波兰斯基带领观众走过的这个旅程,目的正是探讨与“蜜月”相反的“苦月”。这对于每一位进入婚姻平淡期的男女观众,都是一场莫大的考验。这是不适合情人或者夫妻一同观看的影片,如果你们是小情人,应该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会挫消你们对未来的期待与激情;如果你们是夫妻,看完之后大概相对无言,夜不能寐,因为它真实得残酷,把你仅存的那点自我安慰都撕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本片得分不高的原因:因为人们不敢正视自己肮脏的念头与失败的现实。 结语 我认为这是罗曼波兰斯基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以婚姻为主题的最佳电影。主题凝练而深邃,表现手法细腻优雅却不失大气。虽然有原著,但能影像化出独立的思想深度和美学趣味,难能可贵。 最后,套用《安娜卡列尼娜》开卷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我们也可以说,美满的婚姻无不相似,而衰败的婚姻则各有败相,有的人决然放弃,有的人不择手段挽留,有的人在虚伪中偷生,有的人在顿悟中自救。但源头只有一个。当那个下午,你在公车上注视着她的白球鞋的时候,便埋下了悲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