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杂故事与原作的对比,随便说两句分集剧情
内有大量剧透慎入原作者只针对代孕这件匪夷所思的现代畸形产物,继而围绕代孕牵出形形色色有这样那样缺陷的人物,中港矛盾那些是全没有的,香港也有穷亲戚吸血,香港才流行卖肉养孤儿,香港至爱表现恶家嫂占尽便宜护住头家。所以原作中女主并非内地人而是道地香港人,但即使人在家乡念书亦不得归家,原因是“大嫂忽然成为刘家之王,并把雅子(女主)请去住宿舍。”寻找代孕的阔太则是一名富家女而非女明星,为了挽救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而寻找代孕,因离婚而终止合约,讽刺的是她的嗜好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标榜自己的爱心与优雅,但却冷血地将一对婴儿作为随时可以杀死的筹码。原作中没有大学男友这条好无谓的线,女主由始至终自食其力。最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张学友,男主这个角色影片设定几乎照搬原作,不同的地方大概在于原作加了一条很重要的设定是男主是大学教授,但即使不不是教书的,一个办过杂志、较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说出:“我希望你不要把我当做有钱人。”这种诡异的台词的。男女主从初相遇谈论孩子的归属到发展出复杂的关系,这中间两个人始终都保持教养,“要订合约”云云,从未出现。塑造人物的差异导致故事走向的差异,我赞同影片要有思考,但导演思考到什么呢?不论张学友还是车婉婉的角色似乎都从女主的圣光中领会到钱不是万能的,钱不能代表一切,而女主最终扣在了想做回一个平凡的女生(那她现在哪里是不平凡?)如果绞尽了脑汁思考出这两件事,上帝的确要发笑的。原作的女主更加圣光普照,但却并不能影响所有人的看法与价值观,不论律师还是医生都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比如将所有事情按照利益划分价值,亦或阔太的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但也不是你的孩子等等,复杂社会本就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与角色分配,对与错视乎个人立场。有趣的是书中提到女主在医院遇到这样一对姐妹:“她是我亲妹,她是我代母。”那位太太解释:“我不能生育,我妹妹当我代母,这是她第三个孩子,开头,我也不能接受,明明是阿姨,怎么又成为生母?但是医生说,这好比捐赠器官,是世上最慷慨的帮助。”“有人责备医生扮演上帝角色,我们看法稍微不同,医生不过是协助上帝决定应该拥有子女的人,你说是不是?”雅子点头:“令妹有收取酬劳吗?”少妇笑:“怎么会,我俩是亲姐妹。”一件事的另一面。所以我说学生可以学习技术,但要如何去学习品位与内蕴呢?一个读了十几二十年书的人,仍然坚持所有人应得一种看法,对与错停留在四十年之前,硬件再好也没用。以及,这本书在亦舒的作品中实在算不得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