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艺 我知道第一季

我知道第一季

评分:
2.0 很差

分类:综艺 中国大陆 2014

简介: 《我知道》是一档大型填字竞技真人秀节目,2014年8月30日晚上20:30在四川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我知道第一季一格一格出人才 从“小强填字”到电视真人秀“我知道”分集剧情

实打实,不比惨;看你手上功夫,考你心中常识。《我知道》想试试,知识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题面:好看、刺激却没有营养的电影。选手姚瑶脱口而出:爆米花电影。“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爆米花电影。”这个来自浙江大学的女学霸接着补充。李艾穷追不舍:“那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姚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后会无期》。”说完扭脸看了一眼郭敬明,全场大笑。这只是《我知道》的一个小插曲。2014年8月30日20:30,中国首档电视填字真人秀《我知道》将在四川卫视播出,此后每周六一集。来自全国的64个选手,将通过《我知道》争夺百万教育基金。从纸面上孤独的游戏“小强填字”,到对抗型电视填字真人秀《我知道》,中间历时16年。“台球制”、“围棋制”、“点球制”竹林、火焰的环幕包围着全场,2014年8月11日,崔永元、郭敬明端坐在极具科幻感的导师席里,他们要挑选出自己战队的选手,既要关注赛情,时不时还会中断选手,“不要着急答题”,讲讲他们自己忍不住要说的“题外话”。“我们很少有中产阶级,如果你现在是中产阶级,只不过是你没得病而已。”这是崔永元在词条“中产阶级”之后的“实话实说”。“你得什么都知道,我想我上去填,可能一格就下来了。”崔永元半调侃半赞叹地对选手说。实际上他是“小强填字”的粉丝,100分的满分,他说自己能拿100分。“我每一个都知道。”导师郭敬明满面笑容,这是他第一次以导师身份参加一季完整的电视真人秀,不过他也跟填字游戏有一份渊源——几年前他作词、丁薇作曲的歌,就叫《填字游戏》。事实上,郭敬明没有答出“盖世太保”,倒是很熟悉“埃博拉病毒”,上场前还在聊。比赛现场,词条一出,他顺势向全场解释:“我们经常说我吐得肠子都出来了,肺都快出来了,其实这不是一个形容,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是真的会这样。”导师席对面是旋转的三角答题区。崔永元和郭敬明轮流通过触屏随机出题,位于三角答题区的主持人杨林接到题目后,在触屏上分发给两位选手;选手有自己的答题触屏——这些触屏都是从美国专门进购,答题系统也是专门开发的,选手收到题目后自己点选,再由系统随机决定谁先答题。跟传统的“小强填字”不同,选手无法看到所有题面,而是要靠触选后才能知道题面是什么。三对初登台选手,对战的形式是“台球制”,点选到有台球一面的人先答题。先答题者会有一定优势——答对的可以继续连接作答,直到答不上来或者“撞墙”(即答出一题后不再有与之相连的新题),才换到对手作答。每人有累积计时,双方将自己的时间用尽后,按题目数计算分数。积分非常重要,全场分数最高者,可以决定自己将继续和谁PK。“台球制”里还有两道红色特别题,必须手写,答对加30分,答错扣30分——是普通题的3倍分数。有的落后选手会放手一搏,如果都答对了,没准可以逆转局势。第4对选手来自“铁粉团”,这是从报名选手中选拔出来的填字迷。他们采用“点球制”,拿到的题面是残局。如果说“台球制”可以使用策略、博弈,“点球制”就是决战的残酷——每个选手各答3题,谁答得多胜出,分数相等进入“一题淘汰”,谁先答错谁出局。三位“台球制”胜者和一位“点球制”胜者,将进行“围棋制”,而此前分数高者,可以选择自己的对手。一般此时的领先者,都会选择胜出的那位“铁粉”。“围棋制”则是一人一题,不像“台球制”那样必须顺着自己之前所做题目往下答,而是可以任意选择。分数按照答对词条的字数计算。李艾时而会提醒选手,时而会打岔,选手要从这些信息里迅速判断,哪些是干扰信息,哪些是提示信息。除了知识、常识,选手要拼的还有策略、博弈和心理素质。袁和平还是袁隆平电视真人秀《我知道》的前身,是《南方周末》的填字游戏“小强填字”。1998年,《南方周末》要改版,编辑李戎、李晖、风端等人觉得所有版面都是太过沉重的“铁肩担道义”,提议增设相对轻松的版面“新生活”。大家头脑风暴:“新生活”里应该设些什么栏目,大学刚毕业的王尔冈举手:不如做个填字游戏。谁提议谁负责,这个填字游戏就落在了王尔冈身上。那时,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正当红,剧中蟑螂被称为“小强”。广州因为潮湿,满地“小强”,王尔冈索性给填字游戏命名:小强填字。10×10的100个方格成了王尔冈的一亩三分地,他每周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出一款“小强填字”。最初王尔冈自己摸索,随机从字典和百科全书里找词条。一般是从一个比较长的词开始编,比如“中心极限定理”,再由这个长词条延展开来,词条的解释则是照搬《辞海》。编游戏的过程枯燥、繁琐,“一点也不好玩”。“小强填字”办了几期,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表达对“小强填字”的喜欢,有的甚至表示,就是为了玩“小强填字”才买《南方周末》。王尔冈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次,王尔冈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毛笔写就。信中,这位读者手绘了一个填字游戏的题格,自己出了一套题,设计的难度比“小强填字”高出许多:词条们在题格里排列成四个方向都对称,题格向左、右旋转90度,答题的结果仍然一模一样。“糟糕,题面要这么严格的话,我还怎么出题?”王尔冈赶紧把这封信藏了起来。读者在玩“小强填字”的时候,也确实教会了王尔冈很多。“小强填字”中的每一个词条,都会遭到读者的仔细审视。一次,王尔冈设计了一个词条,谜底是香港武术指导“袁和平”,一位老读者来信建议换成水稻专家“袁隆平”,不影响其他题目,而且更有教育意义。王尔冈意识到,原来可以在格子里跟读者传递更多的东西。他索性抛开《辞海》,用题面和谜底“跟读者对话”。比如,三国时期的周瑜,标准题面可能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最多加上他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于什么时候,为哪国效力。王尔冈给出的题面是:传说中被诸葛亮气死的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南方周末的“小强填字”在王尔冈离职后又持续了几年,直到2005年正式停办。停办之后,南方周末编辑部还会不时收到读者来信,询问“小强填字”什么时候恢复。这些读者来信,从纸质信件变成了电子邮件,而追问一直没断。2012年,南方周末成立了电视部,大家在制作新闻纪录片、人物访谈片的同时,谋划着不如把“小强填字”变成电视真人秀。这一年,纸媒转型,电视也在转型。忽然间电视节目间很热闹,无数真人秀、竞技比赛节目轮番登场。但到南方周末年底推选原创电视节目时,发现这些热闹都不符合标准:都来自国外版权,不属于“原创”。怎么把纸版“小强填字”变成原创电视节目,成了南方周末电视部的难题。2012年末,在南方周末一年一度的“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小强填字”更名为“汉字英雄”,被搬上舞台。被致敬者崔健、林丹、刘雯等人的名字,要通过这个游戏被揭晓,而他们也要负责答对一道题,以揭晓下一位被致敬者;易中天和马未都担任的角色是“汉字先生”,除了引导嘉宾们答题,还负责对题目进行解释,比如易中天就趁机调侃三大油公司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地沟”。南方周末电视部继续优化节目,没想到这个致敬盛典一经电视播出,“汉字英雄”和“汉字先生”的名字立即被别的电视台抢用——虽然节目形式完全不同。一边打着名字侵权官司,大家一边想着可以用什么新名字。四川卫视一眼看上了这个节目,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投资,决定联合制作这个填字真人秀,目标是:全家适用性的知识趣味游戏。但是到底叫什么,还是头疼。“叫‘状元秀’不就完了吗?”陈道明给南方周末电视部贡献了一个名字,他连比赛前三名的称谓都想好了:状元、榜眼、探花,“多中国啊”。纸上累积了上百个名字,南方周末和四川卫视的导演组坐下来,又播放了一遍“中国梦”上填字的部分,突然刘雯的一句“我知道”,大家猛然抬头——刘雯在答题时,像学生一样举手高喊:“我知道!”“对啊,为什么不叫‘我知道’?”每个人在答题前,都可能下意识地说出“我知道”;从应试教育变成“知道分子”……《我知道》的名字几乎全票通过。“‘我知道’,还应该加上一句,‘你知道吗’。”李敖听到这个名字之后,补充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典故就出来了……你知道的。”李敖舔了一下嘴唇,笑眯眯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学霸和学霸的聊天“你真的知道吗”是导师崔永元特别在意的。第一场比赛开场没多久,姚瑶连续3题都不假思索报出答案,一共只用了10秒。“不可能吧。”包括现场观众和节目组工作人员,小声嘀咕起来。崔永元不紧不慢,抽了一道姚瑶答出来的“反垄断法”追问:“那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垄断吗?”姚瑶同样不假思索地解释。李艾下了一个结论:“这是学霸与学霸之间的聊天。”和其他真人秀节目里不同的是,导师不是“尖叫型”的赞美,而是用知识说话,用知识过招。导师郭敬明看到选手答不上来“被子植物门”,着急得几乎从导师席上站起来,他忍不住对选手谈起了“被子植物”。有些题常会引发一番热烈讨论。郭敬明是影视编导专业出身,崔永元已经签约了五部电影的监制,两人就什么是爆米花电影、爆米花电影到底有没有营养、类型电影和种类电影展开了此起彼伏的争论。“可惜刚才没时间,我真想说说‘门户开放’的题面,非常好,不是传统教育里的解释,而是中性说法。”崔永元在录制间隙,不无遗憾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出题确实有讲究。节目组花了大篇幅在题目和题面的设计上,除了《城市画报》主编李晖坐镇出题外,还请来了剧作家史航、语文高手黄集伟、“晚安帖”的创作者王左中右等加入到专家团,当然不能少的是现任网易娱乐总监的王尔冈。题库里的词条已经上万,包罗万象,除了数理化、文史哲、天文地理这些知识外,还有常识、网络热点、当下热点、八卦,以及灯谜、字谜、成语接龙、诗词,选手如果只闷头看书,或者只是习惯用手机看世界,都可能会掉到陷阱里。所有题目只掌握在题目组手里,甚至导演组都只能和选手同时在场上看到题目,目的是保证所有对战都是真实的。《我知道》的选手有很多故事。选手李哲亚2006年去清华大学应聘传菜员,理由只有一个:见到偶像水木年华。当上传菜员后,他才知道,水木年华的两位成员早已毕业。后来他自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成人学院,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步步做到了公司副总裁。再后来,他创办了“北京青春梦想同龄同行志愿者协会”,邀请大学生、白领,免费为新生代农工民免费培训,按照他的说法,目前已经帮助了三千多名打工青年考上了大学。选手吴樾鑫更像个男孩,她来参赛,一部分还要完成“室友所托”——室友高三时参加了第15届新概念作文,拿了一等奖,受到的是郭敬明的鼓舞。当时郭敬明给她的室友以及获奖者做了演讲,但没有一对一讲解的机会。当吴樾鑫胜出后,从兜里摸出了室友的文章,当场交给郭敬明,希望能“帮室友看一下”。但这些故事并不是节目的重点,选手的故事、性格、魅力,都要通过答题、知识来展现。“不比惨”也是《我知道》设定的一个原则。一般真人秀会放大选手的人生故事,这些或沉重、或凄美的故事,常常也会博得同情分。《我知道》的最终优胜者将会分享100万教育基金,《我知道》有很多理想,包括“重建中文魅力”,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相信,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按《我知道》节目组的说法,“我们不会给他们一张文凭,我们希望电视机前的小孩、小孩的父母,一起坐下来,知道在应试教育之外,真的有一种东西叫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学得有趣。”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