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者牢笼中的《预言者》分集剧情
忽明忽暗的光线,好像黑暗中的探照灯,它在寻找,寻找猎物;冰冷的走廊里,脚步的回声比狱警的喊话还要响,刺耳,叫你不由得毛骨悚然。突然,亮光落到一个人身上,找到他了,马利克,这只待宰的羔羊——他是一个罪犯,因为袭警被判入狱;但他又是无辜的,对于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他一无所知。在六年的监狱生涯之后,他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囚犯蜕变为只手遮天的黑手党党魁。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充满灵气,精彩绝伦,堪称现代版的法国《教父》。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紧张而又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我们见证了马利克完成的一次伟大革命,生活因此而走上了全然不同的轨迹。然而,这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与命运无关,导演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故事之外的故事——现实,宏大而深刻的主题——人的命运始终被外部世界所操纵。马利克只是被选中而已,甚至连自己被选中,他都毫不知情,从头到尾,或生或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从而,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经由选定的视角和准确的画面构造完整呈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1.牢笼电影中反复多次出现“牢笼”,包括窗户外面的护栏、监狱中随处可见的装有铁栏的牢门、高墙上的金属网等等。随着故事的推进,画面中主人公与“牢笼”的关系一直在发生着改变,这很好地表现了马利克与自由的关系。首先,当年仅十九岁的马利克被送往监狱时,他透过车窗上的护栏注视着窗外路边“自由”的行人,此时镜头几乎贴到了铁栏上,强烈的压迫感告诉我们,马利克和他们不同,他即将失去自由。紧接着,视角从一个窄小封闭的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窄小封闭的空间,在审讯室里,马利克被接连提问带有侮辱性的问题,他吞吞吐吐地回答,眼睛不停地往窗外看,还是铁栏,窗户被封得死死的,窗外的囚犯们正在放风。此刻即便是窗外的人也同样失去了自由,马利克已身处监狱之中,眼前的一切不是梦。冷峻的开场清楚地交待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并对其接下来的遭遇留下了悬念和铺垫。与马利克不同,反派一号、现任监狱黑势力头子、科西嘉人凯撒的出场采用了截然相反的画面语言,从健身房出来,凯撒的第一个全身镜头就发生在一个相对宽敞的大厅里。他从牢门外走进铁栏,摄像机没有跟随他,而是隔着栏杆观察,凯撒仿佛身在“笼外”(栏杆的另一边),潇洒的姿态俨然一个自由人。他去和监狱的管理人员交易,事实上,整个监狱都在凯撒的控制之中。此后,凯撒又不止一次地从笼外走进画面,或者穿行于牢笼而不受控制,这都表现出他非比常人的权力和特殊地位。而马利克虽然逐步混入了凯撒的圈子,却还是长时间地被困于牢笼之内,鲜明的对比把两位主角的关系表露无疑,直到后来凯撒安排他负责送餐的工作,这才有机会穿越牢门而出。画面中逐渐远离的“牢笼”标志着马利克的身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开始受到凯撒的器重。一个有趣的镜头是:伴着轻快欢愉的音乐,凯撒一行十一人依次穿越牢门,摄像机与人物分置铁栏两侧,画面上的马利克排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但他已经身在“笼外”,也表现出了几分潇洒自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完全是由凯撒安排的,马利克自己没有任何决定能力。随着凯撒逐渐信赖马利克,且众多手下因为萨科奇对科西嘉人的特赦获准出狱,马利克开始有机会帮凯撒执行更为重要的任务。他被安排先后三次假释出狱,画面场景也因此而拓展到了监狱之外。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当他第一次获准出狱,替凯撒谈判并拯救人质时,汽车在公路上径直地向远方驶去,开到了隔离带的另外一边,摄像机又一次和主人公分置于铁网两侧,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出而是入,在没有“牢笼”的现实世界中,马利克开始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却被无情地拖入了另外一个“牢笼”。故事情节告诉我们,马利克越来越顺利,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但画面的选择则在暗示,现实已将主人公的命运死死锁住了。2.字幕除了片头字幕和片尾的电影名称之外,全片共使用了十次额外字幕,与文学叙事中段落标题划分结构的功能不同,这些字幕并非出现在黑场上的白色章节符,“海耶布”、“一年”、“哈亚德”、“眼睛和耳朵”、“乔迪”、“经济”、“拉提夫”、“圣诞节”、“信念”、“四十天四十夜”,它们之中包括人名、时间、还有事件,不规则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没有太多显著贡献,那这些字幕究竟有什么用呢?与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使用的白色字符非常相似,这些词语是画面内容而非故事情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忽略它们的字面含义,进而理解其对于电影的意义所在。每当字幕出现,画面升格,音效和音乐却没有任何变化,影像变得不再真实,而类似的幻象也同样出现在马利克的梦中,即未来被预知的时候。“海耶布”是马利克生命中杀的第一个人,是凯撒给他的入门任务,此后他便跨入了凯撒的犯罪王国。可海耶布死后并没有离去,他化作灵魂和马利克住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抽烟,见证马利克的蜕变。只过了“一年”,马利克已经完全适应了监狱生活,他遇到了“哈亚德”,这个人教他读书习字。接着,凯撒让马利克成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与此同时“乔迪”找他合伙毒品买卖,越来越大的生意使他不得不认真学习“经济”。埃及人“拉提夫”突然闯入破坏了毒品买卖,马利克生平第一次动用自己的力量摆平挑衅。然后在“圣诞节”,他接到了凯撒最重要的任务。在海耶布“信念”的鼓励下,马利克出卖了凯撒,并故意拖延假释时间,好让自己被关禁闭。在禁闭的“四十天四十夜”里,凯撒王国覆灭了,马利克成为了新的头目。全部十条字幕无一例外都强调的是马利克要面对的事情,他克服了困难、适应了环境、认真学习、把握机会、最终完成蜕变。但所有的事情没有一样是马利克为自己安排的,事实上他是被安排、被操纵去面对这些不得不面对的遭遇。即便最后的“四十天四十夜”,马利克已经预知到要发生的一切,利用各方条件化身预言者全身而退,但他依然无法改变什么,他所做的只是想尽所有办法生存下去。3.预言者作为灵魂出现的海耶布是画面上的另外一个幻象,他曾多次替马利克预言,但当马利克真正成为“预言者”接管大权之后,海耶布却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海耶布的灵魂其实是马利克分裂的自我,当本我帮助自我并最终得到统一之后,灵魂自然不见了。与命运抗争的本能或许正是马利克被选中和成功完成转变的原因。当马利克刑满释放,重新走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时,他的身后跟着三辆气派的车。这不但表现了他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更追加了巨大的压力。马利克不停地回头看,他只有二十五岁,但他已经成为甚至超越了凯撒。前面的路只有一条方向,后面的车队是保护,更是逼迫。他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没有别的选择,必然会重蹈凯撒的覆辙。正如之前高速公路上的暗示,马利克走出监狱,却已踏入了另外一个牢笼。我们之所以身处牢笼恰恰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想跳出牢笼,这个悖论是社会的现实,无法改变。就像马利克被凯撒控制,凯撒被他在监狱之外的生意和老板控制一样,生存的抗争可以改变现状,却改变不了命运的走向。电影不仅可以讲故事,更能细致入微地表现故事发生所处的、促使故事发展成型的现实世界。正如导演雅克.欧迪亚所说,《预言者》的创作意图,是对当代社会的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