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 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评分:
8.0 推荐

分类:电影 美国 2018

简介: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于美国时间2018年3月4日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颁奖典礼,届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说奥斯卡已死为时过早,但也就剩下半条命了分集剧情

今年这届奥斯卡,给我的感受就是:失望、混乱、无趣。好在去年还有《爱乐之城》顶替《月光男孩》的乌龙事件,算个消遣的谈资,也是失望混乱,却不至于无趣。今年则什么都没有,鸡毛主持的四平八稳,现场歌舞也相当车祸。最后也就是又把邦妮与克莱德俩活宝请出来一下,再搬次最佳影片,让人会心一笑而已。还有那些印着各奖项名字,比以前胖了三倍的大信封,宛如一场滑稽秀。邦妮与克莱德去年都说是史上最差的一届奥斯卡,直逼1984年第56届,那届将最佳影片颁给了平庸的《母女情深》。后来的1999年也是让人大跌眼镜,都说是公关将《莎翁情史》送上了领奖台,影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跟另外三部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美丽人生》)不在一个梯队。而我觉得今年则比去年还差,应该是史上最水的一届奥斯卡了。何况还是90岁大寿!只在“原创配乐”和“艺术指导”两个次等奖有所斩获的《水形物语》,却最终拿到了重量级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这要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史上最“水”一届已然坐实。吉尔莫·德·陀螺九部提名影片,论电影本身的美学、剧作和语法,《三块广告牌》虽不完美,但显然是最成熟的。诺兰的《敦刻尔克》拍的再好,也不够符合奥斯卡的口味,处境类似于去年的《赴汤蹈火》。《请以你名字呼唤我》是奥斯卡青睐的同性题材,但拍的比《月光男孩》还要私人化,体现不出学院的诉求。《逃出绝命镇》勉强算颗定时炸弹,在去年底获得包括《电影手册》等媒体一致推崇,并且拿到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影片。如果考虑一下近五年奥斯卡的脾气,它拿奖也不是没可能。剩下的《伯德小姐》、《至暗时刻》、《魅影缝匠》、《华盛顿邮报》就别提了,没什么希望。什么叫大年?非得是最佳提名中两到三部都有获奖希望,其他陪跑作品也不会与之差距太大,才能叫大年。哪怕以前是五部提名,现在扩张到了十部内,免不了有滥竽充数的。无论如何,两到三部重量级作品,加上陪跑影片的整体质量,永远是决定奖项含金量的基础。比如88届奥斯卡,算不上多大的年,整体是有断层的。但是《聚焦》和《荒野猎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种子选手。仔细想想,《房间》也不是没有爆冷的可能。陪跑片《大空头》也是水准线之上,虽然奥斯卡不大感兴趣,但从影片本身来说,题材选的也非常好。《疯狂的麦克斯》和《火星救援》是提名数量扩张后,有幸进来的优质商业类型片,也具备文艺和风格化的底色。再比如87届奥斯卡,基本称得上是离咱们最近的大年了。《鸟人》、《少年时代》,甚至包括《爆裂鼓手》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都有冠军相。《万物理论》、《模仿游戏》、《塞尔玛》和《美国狙击手》几部电影的语言相当保守,注定陪跑,却也不是泛泛之辈。87届影帝影后如果继续追溯,第86届奥斯卡也被认为是“政治正确”的一年——我已经讨厌这四个字很久了。《为奴十二年》说不上是九部里拔尖的那个,但是各有特点的《地心引力》、《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私心很喜欢)也并未与其拉开肉眼可见的差距。整个提名名单处于彼此拉扯的水平,谁也没高太多。最终考虑话题优势,给《为奴十二年》,不至于特别让人不舒服。2013年的奥斯卡更是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彼时奥巴马连任,学院适时地给这位黑人总统送上了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也不能说这部片就配不上小金人,虽然主题讨巧,但叙事还是很流畅的,影像也较有力。它的竞争对手《林肯》、《少年派》、《猎杀本拉登》、《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被解救的姜戈》和《爱》也都不是盖的。85届影帝影后大致梳理了前四年的影片情况,我们应该能看出,从2010年提名影片数量增加后,奥斯卡便在逐渐转型。到2012年《艺术家》这一届,更多的提名影片并未冲淡太多该奖项的分量,大家勉强还能维持在一个金线上。从2013年开始,人们逐渐感觉陌生,但提名和获奖作品仍算是合理。直到去年的乌龙,再到今年这届,就彻底判若两“奖”了。以前的奥斯卡,免不了也受公关、政治、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选出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比如《莎翁情史》和《母女情深》。当然,在我眼里,《为奴十二年》和《撞车》也是马屁拍的溜,靠正确性收获了小金人。从电影本身来说,《撞车》就没什么理由能击败《断背山》。但奥斯卡选出这些片子,至少还算有点分寸,依旧是以考虑电影本身的素质为前提的,不至于做的太过。李安凭《断背山》获最佳导演即便如此,拿出《母女情深》、《莎翁情史》、《撞车》、《为奴十二年》这几届来说的话,其成因也是与今年的结果大不相同的。最显而易见的是,至少它们还都有剧本奖加持。另一方面,就拿21世纪之后的18届奥斯卡来讲,加上今年,共有五次是最佳影片没拿到剧本奖的,分别是第73届《角斗士》,第75届《芝加哥》,第77届《百万美元宝贝》,第84届《艺术家》和这次的《水形物语》。你会很快发现,前面这些获奖影片的情况,根本无法套用在《水形物语》身上。我深切地感觉到,2013年以前的奥斯卡颁奖逻辑和评审标准,已不再对未来的奥斯卡有任何参考价值。这个奖项的性质和特点几乎完全变了。当然,是往不好的那个方向变。我有理由怀疑,以现在奥斯卡的这种趋势,将会让电影,至少是美国电影,逐渐沦为舆论的傀儡。假以时日,一部电影,一部英语电影,一部美国独立制作,一部所谓的颁奖季冲奥片,只会把力气花在琢磨影片的选题和人物的肤色、性别、阶级、性向上,再也没什么动力去探索更新的电影语言和更高的制作工艺了。哪怕是去年的《月光男孩》,在占尽肤色和性向的优势之外,还称得上有那么一丢丢美学价值——这也是因为该片对于此类社会议题,在表面上打磨了一番,做做样子规避了一下,没有像其他种族同性题材那样直接。“不是《爱乐之城》,是《月光男孩》!我没开玩笑!”《月光男孩》拿奖虽然让人失望,感觉特别没劲,但还是比《水形物语》要合理得多。与电影品质本身有无关联先不说,至少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奥斯卡某种笔直的姿态。而今年颁给《水形物语》,简直是丧心病狂,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姿态。至少将“最佳导演”颁给别人,都不至于引发如此争议。我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奥斯卡这次没把最佳给《绝命镇》,是否是因为考虑去年已经有同为种族题材的《月光男孩》拿了奖,而做出的一种平衡?当然,《绝命镇》的素质也难拿这个奖。总之,联想到这一点,还有目前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再看看今年的奖项分布,我认为学院彻底打破了自己的下限,正式让颁奖礼沦为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且与美国社会和好莱坞一起,进入到了大动荡时期。奥斯卡以一种扭捏的姿态和分裂的面貌,跟历史决裂,走上新的曲折之路。这条路必定铺满了妥协、矫饰,以及虚伪的政治正确——这反而成为了一种赤裸裸的偏见和歧视。《水形物语》当然不是烂片。然而它能得奖,很可能是因为顶掉了与《月光男孩》重合的《绝命镇》,成为了最正确的那一个:同性恋、残疾人、黑人、边缘群体、底层阶级、歌舞片、冷战、间谍、黑色电影……它占尽了所有学院喜闻乐见的元素,并进行精巧的包装。可致命的是,其电影语法的平庸陈腐,只是令这些包装好的元素散落一地,并未升华到一种整体性的高完成度,对剧作和核心主题毫无推动催化作用。所以,它配得上最佳影片吗?何况对手还是《三块广告牌》?我在之前的《水形物语》影评里提到过,相比导演身份,我可能更喜欢电影外的陀螺。除了《潘神的迷宫》,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奥斯卡级别作品吗?他之前的电影,更多体现在其娱乐价值上。这次靠《水形物语》拿奖,实在难以服众。《水形物语》的品质,也就比《猩红山峰》强出一个身位,更别提《潘神的迷宫》了。哪怕论娱乐性,都很难说能超越《环太平洋》和《地狱男爵》。然而看看提到的这些影片,哪一部是能让他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当然,马丁·麦克唐纳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有,我还能说什么?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我都看不出来这次陀螺和《水形物语》获奖,与影片本体或导演自身有多大关联性。这已经不单单是放出某种信号了,而已经是在直接揭示新时期奥斯卡的诉求:评委们怕是再也不会以电影本体的美学和艺术价值,或者商业范本和类型创作为优先考量条件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议题、舆论风向和政治环境。这是非常可怕的,极有可能对未来的电影的工业和艺术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因为奥斯卡不同于欧洲三大,作为综合性评奖的重要意义,对每年正在制作和计划制作的电影的引导作用,对创作模式的示范和实践作用,在当今影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它颠覆了自己的准则,破坏了自己的结构,不仅会对自身的权威性造成伤害,也会逐渐让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艺术电影进入滑坡式发展。有人说,奥斯卡本质上就是美国本土奖,必然会受到美国社会语境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哪怕不行了,让学院自嗨就好了。要我说,只要美国电影的工业和市场仍然是世界最强的,那他们就永远无法自嗨。奥斯卡确实只是个美国本土奖,但架不住它巨大的影响力呀。这种影响力的形成,又是因为依托着具有全球生产发行能力的好莱坞体系,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影视产业(好莱坞和美国电影还不能完全划等号)。这种超级力量使他们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而如果你是个影迷,或是一名电影从业者,就很难不去迷信这种电影霸权。何况从1929年便开始举办的奥斯卡,风风雨雨都走过90年了,你又如何去忽略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顶级电影奖?再加上学院又总是乐意给全世界做出表率。从各个方面来说,奥斯卡久而久之产生的权威性和话题性是难以被忽视的。结果,颁奖礼这两年总给人一种无聊的印象,评委们似乎越来越不关心影片本身的价值了。这种趋势相当危险。长此以往,学院的权威性势必会被动摇,奥斯卡很可能会做的越来越小。但只要美国电影的能量还在,那么这种弊端难免会辐射到世界性电影产业中去。之所以会这样,首先应该归结于评委人数的扩大,导致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学院里掌权依旧是一帮老头子,但新加入的年轻人在跟他们角逐。老头子们虽然乐意改变,但绝对不会彻底整改——当然这种整改也不一定能产生积极作用,很容易跑偏,比如现在。以前好歹入围影片都能达到某种基准线之上,才有可能拿场外手腕儿说事儿。这两年借着提名增加,入围片已经慢慢不尽如人意了。再加上评委团激进与保守并存,就给人一种特别分裂、气喘吁吁的感觉。其次是美国政治的动荡之激烈,触及到了自由派大本营的好莱坞,也就影响到奥斯卡本身。这看似确实是一种无奈。可是在以前,我印象中奥斯卡还几乎不太屑于政治风向和舆论压力,有些时候甚至“顶风作案”把奖颁给一些有争议,甚至有污点的艺人,就为了表彰其过去一年奉献的杰作或艺术成就。甚至去年的最佳外语片和一些艺人的获奖感言,也是有鲜明态度在里面的。总之,曾经的奥斯卡时不时就散发出“艺术面前决不让步”的淡淡风骨,今年则连这么点儿勇气也看不出来了。它的软弱导致了这种不堪入目的妥协。当然,这里面也有收视率等商业因素,要细说起来真的就太复杂了。而最烦人的,就是越来越刺鼻的“政治正确”味道。关键是,奥斯卡难道不知道这四个字是烫手山芋吗?众所周知,同性恋、女权、种族问题在近年奥斯卡上是很吃香,但也不足以代表所有涉及此类主题的影片,都是靠着讨巧的题材拿的奖。可是你要问我今年的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和最佳原创剧本《逃出绝命镇》胜出,是因为影片和剧本真的好?与竞争对手不分伯仲?真的超越了所有提名者?我决计不肯接受。我们在无数影片中看到过政治的肮脏与虚伪,其中许多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那怎么到了现在,奥斯卡连自己的底线都不要,越来越在乎“政治正确”了?如果说政治伴随着肮脏、丑陋与虚伪,难道其所衍生的“政治正确”就很伟光正吗?在我看来,去标榜这些所谓的正确性,要比费尽心思地考量影片品质,投出关键一票要难得多。而所谓的“政治正确”,更像是用一些已经得到缓解的问题,去掩饰另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它总会伴随着片面与偏激,比选出一部平庸之作当“最佳影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与不满。更何况政治本质上就没什么正确和错误,只有利益。如果还高举“正确”的旗帜,那么学院和好莱坞就真的永远也正确不了了。这些社会议题的复杂性,早已超出电影所能承载的功能。就比如说,如此“正确”的奥斯卡,为什么不改改那些个人奖的奖项设置?确实,奥斯卡从第一届开始就把演员奖分成了男女两类,可你要归结于历史传统,我想问现在的奥斯卡还有何历史传统可言?种族歧视以前还是传统呢!为什么演员要分男女主配,而导演却不分男女?难道只是因为幕前幕后的原因吗?我反正没看出来男女演员在表演上能有什么天壤之别。毕竟这不是体育,不存在运动员身体上的差距。如果要搞平权,为什么不把男女放到一个标准里评判?合性总会比分性更能体现性别上的公平吧?而如果坚持要分性的话,那导演奖又怎么说?以前还可以说女导演太少,现在呢,凑得齐五个吗?90届影帝影后总是拿入围作品做文章,却不改变奖项的设置,这真的就很“政治正确”了吗?以前有种族问题,有LGBT问题,有伊拉克战争。如今,除了这些,美国新的社会问题又是什么?隔离墙,亚裔、拉丁裔现状,非法移民,枪支暴力,右派兴起……可惜,我在奥斯卡上看不到。那么,我们真觉得有可能改变个人奖分类吗?我们真觉得作品在题材和政治上走下去,能让所有人满意吗?显然不行。我们当然可以以艺术之名去呼吁,去发声。但如果说真正的集体参与进去?我没看到目前的电影界有能力掌控这游戏。看看现在的“MeToo”运动,再去品一下哈内克的评价吧。公认的:社会、经济、哲学、政治、历史是电影的矿山,而政治又是其中最险恶的那座。得是头脑多清醒,经验多丰富,才华多杰出的电影人,才能拿捏好艺术作品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呢?这种人在电影界又有几个?所以,学院到底是要坚持这虚伪片面的政治正确,还是脱掉这件丑陋的外衣,回归正轨,以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美学表达为前提,去保证每个奖项的含金量,心里还没点13数吗?反正,这两年的奥斯卡已经颜面扫尽,尊严的底裤都丢光了,看得我极其失望。它已经偏离了电影艺术本身,甚至已经懒于关注美国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了,反而玩出一大堆有的没的。除非我们真正做到再也不迷信奥斯卡,要么就是学院能及时调整回来——我不认为短时间内能做到其中一点。所以,从目前所体现的性质来看,我对奥斯卡的前景持非常悲观的态度。(完)文中一些观点也来自于我和好友ParkerLI的讨论。他还认为,奥斯卡现在在选一个既好又正确的片,这种方向(或者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我说的分裂。实际不仅仅奥斯卡,包括格莱美在哪各种奖项都遇到了这种问题。随着资源的开放观众需求社会需求的增多,一味的好电影已经不满足生存现状了。尤其奥斯卡有非常强的商业需求,而且其商业地位逐渐下降。他个人偏向是商业对政治的妥协,而不是艺术追求对政治的妥协。PS:其他主次奖项都没什么惊喜,保守的不行,能说的也只有“实至名归”四个字了。归根结底,还是入围影片质量断层明显,总之就是死气沉沉。但是看到罗杰·迪金斯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拿到小金人还是很高兴。而纪录片《伊卡洛斯》又正确了一把。罗杰·狄金斯14提首中PPS:今年不光最佳影片、导演和原创剧本非常差,影帝单从表演本身来讲,也只能说勉勉强强。我很喜欢加里·奥德曼,但我不认为他的丘吉尔演的有多好,一半得是化妆的功劳。当然,其他对手也都不怎么样,除了丹尼尔·戴·刘易斯。但是大神都拿过三次奖了,也不可能再中。PPPS:好莱坞整风,开启了大规模的自我审查和集中清缴。从韦恩斯坦、到凯文·史派西、伍迪·艾伦、卡西·阿弗莱克、詹姆斯·弗兰科……全部被拒之门外。不说别的,至少后几位的缺席,让奥斯卡的星光黯淡许多。何况几个人本来还都有机会入围参与奖项争夺,卡西更是颁奖嘉宾。结果呢,我却在红毯上看到了科比。暂且不提他的黑历史,这《亲爱的篮球》拿奖,简直比《水形物语》还要水。当真是文体不分家了吗?再次印证所谓“政治正确”本质的不正确性。《普通女人》获奖PPPPS:最终也就《普通女人》还能稍微令人惊喜。外语片可还别真成了电影艺术最后的自留地了!同不同意另说,先谢谢你看完这满篇牢骚。我自己不怎么爱在豆瓣上写东西,许多文章是从微信号上转过来的。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