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不止是寓言而已分集剧情
现在有些欧洲片相当令人毛骨悚然。没有过多失血镜头,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但指中人心诡秘的心事,那种力量足以让人凭空里做一场噩梦。同样的电影,我认为还有『隐藏摄像机』。它们有很多共同点。除了简洁、几致清冽的镜头;沉稳以至略带压抑感的节奏;不加音效和其它辅助品的利落剪切。还有便是将故事浓缩于一对夫妻之间——这种平台效应,从其中纠葛的两对婚姻关系,你大可感叹,感慨,乃至后怕。旅鼠这个故事的线索极其简单。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个奇崛的故事。在我看来,亮点人物无异是老了、自杀了的太太,她是旅鼠之魂灵,游弋的失爱魂灵,因而她除了复仇,无其他办法抒解嫉妒和空虚。这便是可怖之处。年轻夫妻原本对感情和婚姻的信赖那么明亮粲然,那么宁静自信,却根本经不起考验。一个死去的陌生的悲伤女人,就能搅起这两人间的猜忌、嫉恨、直至恐慌。当这个事业有成的年轻工程师不得不开着遥控飞机去窥探妻子和老板的云雨之景时,一切错觉都已经结束了。但情节峰回路转,让死者决定了生杀大权,用男人的死,换来一个妻子的苏醒。着了魔。如同那不顾一切去横渡大洋的小旅鼠,分不清是头脑中的灰色物质使然,还是骨子里nothingtolose的强悍的悲壮。故事是以一只离奇出现在欧洲厨房里的小旅鼠开始的,最终以它的死意味着悲壮转嫁,生者心死,而死者志得意满。而最骇然的一幕当属亦真亦幻地看到,旅鼠占领了自己刚刚建立的幸福家园。旅鼠,在此是个寓言。但电影并不因此而成为简单的寓言体。这部电影有其独到的冷眼旁观的姿态,是抛去所有类别束缚的、融合了象征派和写实派的精品叙事电影文本。论述婚姻,果然是有很多种办法。和美国人喋喋不休的方式截然不同,欧洲人开始惜字如金,让生活原貌保留在原貌的镜头里,让寓言裹着现实往前凄厉滑动。甚而是语言无法表述的心悸,那平凡日子里的恐慌潜能让人惴惴不安。最后的镜头停止在男人喷水浇花的无语中。将那只旅鼠归于对屋小孩的一次淘气的行为,大抵是出于对情节完整的考虑,但在我看来,是刻意地模糊这个故事亦真亦幻的现实性,并加重它在寓意层面的暧昧阴影。看了这电影有好几个月了,但因为前几天翻看报纸看到连岳在一篇关于房产市场之疯的文章里提到巴菲特所言的“旅鼠”,不禁又想起了这个电影。这才匆匆记下。因为这文中提到的有关旅鼠的词汇,对于理解这部电影非常有效,诸如:疯狂。自杀性迁移。无序。无畏。胆小。挑战。死亡。可悲。BTW,把文中关于旅鼠的那部分摘引一下——巴菲特以“旅鼠”来隐喻人的疯狂,旅鼠是苔原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定期向海洋进行自杀性迁移。正常年份,旅鼠在春天迁移,寻找食物与栖息地。但每隔三五年,由于繁殖率高加上死亡率低,旅鼠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会开始奇特的无序移动。遇到障碍时,旅鼠群会因“交通堵塞”而惊慌失措,开始疯狂地穿越障碍。它们甚至一改平素的胆小习性,无畏地向那些强大的动物挑战。尽管许多旅鼠在迁移途中死于饥饿、被捕食等各种事故,大多数仍能到达海边。当然也没有一个“旅鼠摩西”替它们分开海水走向“流奶与蜜之地”,它们千辛万苦地逃亡,最后只是跳入海中一直游到筋疲力尽直至死亡为止。有激情、有勇气、有强大的族群,却是为了一个可悲的下场。 巴菲特认为旅鼠行为广泛存在于投资者当中,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华尔街职业投资家,也并不在乎逻辑与理智。巴菲特的原则谁都理解得了,问题是谁都觉得巴菲特的方法来钱太慢了,不如听点消息博个涨停,理解得了而坚持不了,我的心灵愿意,我的肉体却软弱,这就是人类普遍的弱点,这种集体癫狂正是人与旅鼠相似的地方;所以巴菲特把制胜法宝公布后,仍旧只有一个巴菲特,其他人,还是旅鼠而已。——摘自连岳《最重要的常识:人经常会失去常识》(一篇和电影毫不搭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