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 午夜之子

午夜之子

评分:
5.0 还行

分类:电影 加拿大,英国 2012

简介: 改编自萨尔曼·拉什迪的名作《午夜的孩子》,它用男主角萨利姆·希奈的一生道尽印巴复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午夜之子我们皆是亚洲之子分集剧情

原著小说与作者虽如雷贯耳,但并没有看过,看完电影之后却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拿来翻一翻了。有点惊讶评分竟然如此之低,故事确实有不少缺陷,节奏差强人意,后半段处理平淡,有流水账之嫌,太多细节省略,情节又跳跃,往往给人点到即止的感觉,缺少回味和省思的空间,但无论如何都比那些宝莱坞无脑歌舞片强多了吧。画面几乎帧帧都跟明信片一样精致,色彩醇郁但不艳俗,至于穿插片中偶尔轻浅现身的印度小调,就像是个在干家务的年轻少妇不经意间的哼唱,反倒更悠扬动人而生活化,比之标准化的劲歌热舞美多了。大多评论不好看的人似乎分两种,一种是和原著比较觉得差太多,我无法置评;另一种就是觉得没看懂,领会不到电影要传达的信息,大概都是因为对印度现代史所知甚少,所以片中种种符号象征都显得晦涩难懂。记得上亚洲神学的时候,教授让我们底下一班香港内地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个亚洲地图,所有的人都顺利地勾出中国傲人的海岸线,安上个台湾岛,海南岛,然后再加个朝鲜半岛;画到日本的时候,不少人能勉强画对样子和位置,再等到白板笔往西面跟南面走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凌乱了,有人胡乱画几条曲线,意思意思南亚次大陆算数,有人不知所云画的跟狗啃一样,也有人索性大笔挥出个大土豆了事。来自韩国的教授说,虽然我们都是亚洲人,但却很少意识到这个身份,对我们所属的这个大洲,其实根本不了解。是的,我们可能对美国的政治历史评论得头头是道,对欧洲的文化,无论是古典的还是流行的,主流的还是边缘的都如数家珍,但对于与我们有领土接壤的国家,却可能一无所知,只会嘲笑下阿三的火车和“干了这碗恒河水”。从这点上来说,这个世界仍是西方主导,我们并没有完全走出后殖民主义的阴影。就好比无论是哪个国家制作拍摄的从个人历史角度叙述本国现代史的影片,总会有人说,“哎呀好像阿甘正传”,就好像这部美国主旋律大片是此类电影的标尺一样,包括这部在内。如果不谈形式,就内涵而言,阿甘正传那个傻小子眼中的美国,跟Saleem眼中的印度,几乎并无任何相似之处。那种整部影片中如影随形的孤独、茫然而混乱的疼痛感,或许还是我们这些亚洲人会更有共鸣,因为我们都曾是Occident眼中的Orient,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被挥之不去的后殖民主义所缠绕,为国土的独立完整而抗争,为维系一个在古老文明的废墟上匆匆搭建起来的现代国家而不断痉挛。就好像片中1947年8月15日的凌晨,印度独立日,举国狂热。这是一个古老的印度,承载着历史遗留的重担,种姓制度,贫富差距,男女不平等……千年以来从未被解决;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印度,这块次大陆从未成为有过大一统的经验,全拜英国殖民势力的蚕食扩张,如今这片土地上不同的种族、信仰族群,无论是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泰米尔人……都被硬生生糅合在了一起。把这片与《甘地传》放在一块,总感觉两部影片中说的印度独立完全像是两码事,一边是理想主义和人性与民族的光辉,而另一边更像是一群精英在玩的游戏,富人们的博弈,穷人们依旧受着不平等的命运的折磨,烟花再灿烂都与他们毫无干系。《甘地传》里的英国人被甘地的人格魅力搞得无可奈何,而在这里,还在母腹里的印度就被日不落帝国的子民狠狠地敲诈了一笔,殖民者的挑拨使得尚未独立的印度就因为宗教纷争而分裂流起了自己人的血。那个老道的英国人(让泰温大人来扮演实在是太正确了,完全演出了老奸巨猾的感觉!)就像是英国的化身,虽然失去了殖民地,却依旧捞尽好处,带着胜利者的姿态高傲退场,留下一滩浑水由印度人自个儿去折腾。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故事的基调注定就是沉重的,就像这午夜时分,正是长夜漫漫白昼未现的时刻;就像这群午夜之子,新生命的诞生伴随着的是母亲撕裂的疼痛,精疲力竭和死亡的阴影。在独立运动中,为了激发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当时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借用印度宗教中的概念,将印度的国家概念神化,赋予其“motherearth”的意义,而大地之母正受着英国殖民者的蹂躏,她的孩子们自然应当发起“圣战”保护他们的母亲,将她从恶魔手中拯救出来。因此在影片中,将祖国视作母亲是个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就如同母亲产子一般,新生的欣喜虽是巨大,但鲜血淋漓也是现实。而在这群午夜之子,正是形形色色的印度母亲的孩子们。Saleem是印度之子之一,一个印度人与英国人的混血,这或许代表的是现代印度一个重要的群体与阶层。作为老牌殖民地,印度已被英化太多,连他们国家最热门的体育运动都是板球。这些精英虽是印度人,却受过完整的英式教育,从事医生、律师或商人这些高尚职业,在欧美大手笔置业,生活方式也已完全英国化,而这些黝黑皮肤的“英国绅士”却成了20世纪轰轰烈烈的印度独立运动的推手。但作者想象中的午夜之子并不仅仅是这群在上层玩文弄墨的精英,他们中有生活在贫民窟中的女巫,有原住民,有印度教徒,有穆斯林,也有活在仇恨中愤怒的流浪汉。Saleem有召唤他们的能力,大概因为Saleem所代表的精英群体建立起了现代印度国家,建国之初,纵然暗流汹涌,但总体而言还算是颇有凝聚力,众人都向往着同一个目标理想中的印度,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暗藏的问题接连暴露,就算分立两国,印度与巴基斯坦除了边界冲突,国内宗教多数派与少数派仍冲突不断,巴基斯坦政变军政府上台,克什米尔边界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印度出手搀和,又是一场血腥内战,但贫穷与社会不公却从未被正视解决。Saleem看到午夜之子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性格与使命,也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异禀,他知道应当将他们的天赋都使用起来,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只能任由自己与他们随命运之波漂流,于是他的号召力也就随之消失,仇恨暴戾的Shiva凭借战乱不断得势的同时,Saleem却失去一切沦落到贫民窟中。影片中说,只有战争才能造成这样命运戏剧性的突变。然而在这个故事中,命运的改变不仅仅只有依靠战乱,在故事的一开始,一个小小的举动便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它体现的不仅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更是将不同阶层、种姓、血缘与宗教的壁垒打破,一个是流浪汉,一个是富商;一个是印度教徒,一个是穆斯林,彻底挑战印度最根深蒂固的传统。而将此付诸实现的却是置身事外的一个天主教徒。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是想表达命运的荒谬性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还是天主教在印度独立的混战中也有段故事,不过天主教在印度人数虽不多但历史久远,有所声音与影响也难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Mary的爱人投身革命的时候,说虽然这事与天主教没太大关系,但是事关自由,事关公义,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参与。Mary实践的方法并不高明,她一直活在自己的罪咎当中,但你不得不承认,她不过是出于爱,出于一个极其简单的信念“穷人变富人,富人变穷人”,却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影片中的Shiva果真像是印度教的湿婆(他孩子的母亲Parvati就是神话中雪山神女的名字),当推土机在贫民窟肆意横行碾压的时候,他衬着明亮冰冷的月光骑着机车高高在上的背影,像极了跳着坦达瓦之舞的毁灭之神,而在他摧毁的世界的废墟之下,他的儿子——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创造却已经诞生,悄无声息地与毁灭共成长。所以故事的最后仍是充满希望的,这并不是西方式的对光明未来的乐观憧憬。所有印度的故事最终总是会回到他们那深深扎根于他们血液之中的悠久文明之上。在印度神话中,毁灭与创造总是同时发生,正如午夜,既是一日的终结,又正是另一日的开始,旧的时代总会被摧毁推翻,而这毁灭之舞正是新的时代的孕育与发生。1977年8月14日零点,亚当,这基督教传统中的第一个人类,喊出了平生第一声父亲。他的父亲母亲,是午夜之子,是印度之子,是喜马拉雅山上毁灭与创生之神湿婆,是雪山女神Paravati;既是一个印度人的儿子,也是一个英国人的儿子;既是一个富商的儿子,也是一个流浪汉的儿子;既是一个印度教徒,也是一个穆斯林;既是善,也是恶;既是宽容,也是仇恨;既是毁灭与死亡,也是重生与新的生命。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