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哀时刻你的皮肤在微笑分集剧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喜欢德国相关的东西,或许是高中历史课本上铁血的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的点点碎片,看着《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思考着为什么马克思是德国人,为什么贝多芬是德国人,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德国,为什么这个国家要两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个国家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国家?曾经一段时间,我很喜欢龙应台,刚开始接触她当然是因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已经不记得这篇文章究竟写的什么,但是却在之后阅读《亲爱的安德烈》,《人在欧洲》,《目送》等书目中,再次接触了德国相关的东西,当然,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利普很可爱,大儿子安德烈在封面上抬头仰望,插图中认真看书的样子让人赏心悦目。彼时的我,不会德语,只是有种想法想更了解这个国家相关的东西。但也只是想法罢了。我曾在大二的时候买过一本德语语音教程,一本语法教程,两本新概念德语。但是不得不说,自己一个人瞎琢磨真的是非常打击人的,一段时间的热情过去了,这些东西现在在什么地方放着都不知道了。此时的我当然还是不会德语。但是没有关系,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很需要自己掌握一门语言去认识世界,即使非常想。终究还是没什么体系地认识了点这个叫德国的世界。扯了那么长,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并不戳我,我向来不太喜欢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花费时间去做点什么。故事以男主的视角讲述了一段不被认可的师生恋。我在搜索这部电影的时候,看见了它的原著小说,里面有个评论说,作者已经离世,但是在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不觉羞涩地谈论悲伤的情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作者当然很了不起,许多人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非常具有创作欲,具有高远的梦想,熬夜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往往上了大学,或者经历一点打击就放弃了。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感觉开始迟钝而麻木。但我依旧要说,这部电影并不戳我。同样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肖申克的救赎》可以拍得很有张力,很有感触,很有代入感。而这部片子没有。当然,我以我最爱的一部原著,一部电影来对比这部电影非常偏驳。但是我只是说它不戳我,可能是因为师生恋的对象是男小女大的关系,可能是第一次看德国片子不适应的关系。故事讲述方式挺奇怪,刚开始是克里斯蒂安在港口看见了乘船过来打招呼的斯黛拉,一见钟情。但是两个人见过几次,就前往海岛小屋,一场缠绵。这之前,我一直都没有察觉斯黛拉是喜欢克里斯蒂安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明信片,我才终于相信她爱他。大概是一直以来,觉得两个人相爱,必须有点仪式感吧,表白,订婚,结婚,之类的事情,如果没有就会觉得很敷衍,不真实,虽然有了也未必就是真实,也可能出于各种目的。感情上让我疑惑,这是一。第二点是,我终究不知道,她究竟是怎么掉进水里的,刚开始觉得这是顺序地进行的,可是他们第二次到海岛去,回来就掉水里了,之后又继续进行别的事情,进行了一段时间,再次切到掉水里的画面,直到送到医院,大概是花费了三个时段。或许师生恋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在各个环境都差不多。克里斯蒂安作为一个毕业班的学生,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斯黛拉也可能面临着失业和名声败坏的风险,爱上一个比自己小很多岁的男孩。爱情,大概是一种毒药吧!爱一个人,可以在她海葬的时候乘船跟随,仰头跌入海里,只为跟你在一起。克里斯蒂安当然没有死,但是他的心或许是死了,跟随斯黛拉一起去了海岛的小屋,得到了永恒。至于别的,或许便没有了。斯黛拉究竟是什么时候跌下去死亡的,这件事跟她出海做口译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一段挺混乱。有人说斯黛拉很漂亮,剧里也说这个英语老师很漂亮,但是我还是没有觉得有多漂亮,或许眼睛不如安吉丽娜朱莉传神?至于克里斯蒂安,个人觉得他比较文静甚至有点被牵着鼻子走吧。帅吗?也没有很帅,只是某些场景,觉得这个九零的男人,竟然这么具有生涩的少年感。总体的色调比较灰暗,静静的,感伤的。硬朗浑厚的德语,以精密器械,科技成就出彩的德国,还有这么小情调的师生恋故事,这终究是个蛮反差,蛮可爱的国度。德国,一个神秘的国家,奇怪的国家,看着有些英俊刻板又有些小可爱的国家。我觉得,我还是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