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随笔分集剧情
在上个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惨烈程度及其对整个欧洲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我们熟知的二战。但如果你穿越回1914前夕,你会发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安详: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无数美妙的艺术作品诞生,科学繁荣。在巴黎、维也纳街边的咖啡馆,你能看到里尔克深情凝望莎乐美并为她朗读新作,贵妇的沙龙里谈论着俄国小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整个欧洲皇室也团结在"欧洲贾母"维多利亚女王的身边,俄皇、德皇、英皇都是表兄弟。就在这样的一片歌舞升平中,死神悄悄挥舞起了镰刀:据BBC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平民大量死亡原因之一是西班牙流感。一开始在战壕中开始传播,最后又被伤兵带回了乡间、城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怎么这些表兄弟们说翻脸就翻脸了?接下来我就以英国为例,给各位看官总结一下这位参赛选手参加一战的原因:塞尔维亚人在波西尼亚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所以奥匈帝国要攻击塞尔维亚。但是俄国认为自己是斯拉夫民族领袖,所以北极熊支持塞尔维亚准备攻击奥匈。可是德国和奥匈是好基友,所以德国要帮助奥地利抵制俄国。然而德国的前总参谋长毛奇规划的是一个东西双线作战的策略,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对俄国出兵同时也要在西线进行动员,法国就可能受到威胁。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那么一定要取道比利时。比利时和英国一直眉来眼去的暗送秋波,所以最后英国参战了。那么问题来了:英国和塞尔维亚是什么关系呢?绕了这么一大圈有点晕了吧,其中的因果关系要使劲圆才能圆的过去。但有的时候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像一阵阵波纹似的传导到另一边,又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原因套着另一层。当然这其中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像以上这个例子这样需要拐个山路十八弯才能联系到一起的因果,还算因果关系吗?我们总希望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对的十万个所以然。也许有时候事情就那么发生了,在极其偶然的因素下,但事后我们总要去赋予其一个因为所以。这本身就是人类在面对未知的茫茫自然下进化出的一个"合理化"本能。比如说对于一战,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会总结为是民族主义崛起或者是对殖民地的一次重新分配。当然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论据。1.关于民族主义崛起。比如说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一直被称为是"欧洲火药桶",原因就是奥匈帝国一直想把其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波西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属于斯拉夫人自己的国家(后来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算是完成了这个梦想),所以冲突不断。2.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德国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力大涨,工业水平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悲剧的事这时候海外殖民地都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请看下图。基本只能在非洲发展了…德意志人对于重新划分势力的要求又屡遭拒绝,只能囤积军备,最后擦枪走火了。但不管怎么分析也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战争这东西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起于毫末,乘风而起势不可挡。观其前后,大国纷争好似顽童胡闹,一踩我脚我抠你牙,这样的仇恨通过政治机器这个放大器,成为了鳏寡孤独制造者。用战争检验文明的时候已经过去,列国所有的纷争还是在交易桌上解决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