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错漏和存疑分集剧情
(不断更新中)(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无聊了,去给一个把周信芳列入四大须生的“纪录片”去挑错。。。)第一集三十多分钟左右,引用了程长庚对谭的评价:“子声太甘,近乎柔靡,亡国之音也”,后面加上了白话的解释。对最后“亡国之音也”的解释,竟是“倘若唱红,是要亡国的”。这大概是编导自己的想象。该片的制作者似乎想牵强的把谭鑫培的老生唱腔,和亡国之音联系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下一个镜头,“甘甜柔糜的谭式唱腔,却越唱越红”的解说后面,切入几句谭元寿的采访,跟着的却是谭在“战太平”中壮怀激烈的唱腔。(纪录片的字幕说这是谭1912年的唱片,我印象中是1913年,待考。)更有意思的是编导似乎也觉得这里有点不对,于是一边放着“大将难免阵头亡”,一边解说说“由于谭的唱片年代久远,我们已经听不出甘甜柔糜了”。弄得好像唱片放得太久,是可以从甘甜柔糜变成壮怀激烈似的。又按:张次溪《谭鑫培传略》载,“或谓,长庚暮年语人曰:“吾死,鑫培必享大名,惜音甘且偏柔糜。柔靡之音亡国之音也,黄钟大吕恐自此绝响,国亡怪作鑫陪其人敔!”此等传闻虽不足信,然长庚已视鑫陪为可畏才矣。”张是民国人,由此可见,程对谭靡靡之音的评论,更像是传闻,不足为据。此外,很多文章转述另一个版本的这个传闻,涉及到和孙菊仙的比较,引用的是唐有诗著《平剧二百年》的第22页。第二集“谭鑫培送长孙谭富英入富连成学习。”谭富英是谭鑫培孙辈中最富盛名的,但并不是谭鑫培的长孙。谭富英生于1906年十月十五日。而按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收录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一书)记载:1893年,谭豫智出生,其父谭嘉祥,是谭鑫培的第三个儿子。这样看来,谭富英不是谭鑫培的长孙,是无疑问了。谭豫智也不大可能是谭鑫培的长孙。因为他后来过继给了六叔谭嘉乐,所以连谭嘉祥的长子都不大可能是。更有力的证据是,在谭的孙辈中,有叫,豫(又作裕)义,豫礼,豫智,豫信的。(http://trees.xikao.com/family/%E8%B0%AD%E9%91%AB%E5%9F%B9)。从“义礼智信”的排序推算,谭的头几个孙子,当生在1893年之前。而谭富英的谱名是豫升,前五大概都排不进。第三集开头把牛子厚说成关东首富,不知道编导依据在哪。叶盛长在《梨园一叶》只是说牛子厚“是吉林省有名的财主,不仅开了一个保升堂药铺,而且还有自己的参场。在北京,也有他的买卖,那就是设在前门外打磨厂新大同客店里的源升庆汇票庄,相当于后来的私营银号”十分钟左右,“富连成最初的一批弟子,是叶春善收留的流浪京城的六名孤儿。”喜连成科班最早招收的六名幼小学员(赵喜奎,赵喜贞,陆喜明,陆喜才,雷喜福,武喜永),即喜连成六大弟子,并非都是孤儿。陆喜明、喜才出自梨园世家。吴小如著《鸟瞰富连成》是这样介绍的:“陆喜明、喜才为兄弟,出身梨园世家,为著名昆曲老生陆长林之孙,著名小生陆连贵之子,名净陆德山、名丑陆金桂之侄,名旦陆凤琴之弟;富连成著名教师蔡荣桂之外甥。”在六大弟子中,有明确记载是孤儿的是雷喜福:““六大弟子”中的雷喜福,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他本不姓雷,究竟姓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他是由一位姓张的老太太抚养成人的。这位张老太太是位收生婆。人们都称呼她“张姥姥”。我们弟兄几个全是她接的生。”(盛长在《梨园一叶》)。但无法由此推及六大弟子全是孤儿。《伶人往事》:“光绪二十七年(一九O一)由一个富绅出资,叶春善从收容六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开始,一手创办了这个京剧科班。”我怀疑编导是在抄《伶人往事》,因为把富社六大弟子说成六个孤儿的,我只在一贯喜欢想当然的章某书中见过。第四集“1919年,曾经的梅党成员、年近花甲的罗瘿公领着一位少年走进了梅兰芳居所。”罗瘿公:(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E7%BD%97%E7%98%BF%E5%85%AC)出生: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逝世:1924年9月23日,农历甲子年八月廿五日,罗瘿公享年44岁花甲是冥寿?“在投师梅兰芳之前,罗瘿公对程砚秋的栽培已经整整三年。经通天教主的指点,已经磨练成程腔”。这里最大的错误是,程拜梅,远在在通天教主的帮助下,创立新腔,远在之前。那个时的程,也远远没有达到”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伶界大王的一次提携“的水准。如台湾丁秉燧《菊坛旧闻录》中载民国七年(1918)三月罗瘿公为程赎身,"并且转介各名士捧场,命程师事梅兰芳,再从王瑶卿学戏。"何时希先生的《梨园旧闻》,则说“砚秋既自知拙于器,乃益自勤苦,渐得宽音,中年以后,有王瑶卿为之创造新腔,以《贺后骂殿》启其端,一发声,四座皆惊,骇为听止,而奔走相告,称为"程派",名遂与梅、尚、荀相捋。“此外:说1919投师梅兰芳之前,已被罗培养三年,存疑。因为程艳秋于1918年,才由罗瘿公以钱,向其师荣蝶仙协商出师。编导大概是读过《程砚秋文集》,《我所走过的道路》一文说:“在十四到十六岁时,这三年中瘿公师曾给我订下每日的课程表:……后来嗓音渐渐的恢复,又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执弟子礼。”《我的学艺经过》则说:我十七岁那年,罗先生介绍我拜了梅兰芳先生为师。但参考程从荣蝶仙处出师的年份,《我所走过的道路》用的是实岁,而《我的学艺经过》是虚岁。第五集“周信芳饰演的崇祯,悲愤的告诉皇太子,亡了国的人就没有自由了。”镜头中,老生念的也是这句,但是舞台的另一边,站的却是公主扮相的演员。第七集对刘赶三的介绍,短短数句,几乎每句都有对观众产生误导的地方。第一句:“同光十三绝的刘赶三,以一头毛驴相伴登台,且台风戏谑,善于抓哏,而名扬京师舞台。"不了解刘赶三的生平,大概会以为他每次上台都带上一头驴。实际上刘只有在演个别剧目,如“探亲家”,才骑驴上台。第二句:“刘赶三曾搭程长庚的三庆班演出,因为生活所迫,偶在本班演出之余,擅搭另班演出,由此,刘赶三很快被逐出梨园行。第三句:”1894,这位曾有“京城第一丑”盛誉的京城名角在贫困中死去。”(二三句给人的印象是,刘赶三因为擅自搭别的班,被逐出梨园,丢了工作,于是死于贫病。这里提到的刘赶三被逐出梨园的事,在《中国京剧史》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八日,为梨园界“祭神”日,照例不准演戏。刘出于疏忽,竟在这天应了一场堂会戏,事被精忠庙首程长庚闻知,坚欲将其革除梨园。刘知错认错,情愿领罚,结果被罚五百两银子,用来重修精忠庙的旗杆,并于杆上镌下“同治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字样。“”可以刘赶三并没有被逐出梨园,而且受罚也并不是因为搭班。不仅如此,按《中国京剧史》记载,”鉴于他在剧界的声望和能力,曾被推选为精忠庙首,成为当时菊坛的头面人物。“为了渲染刘赶三身后的凄凉,解说词还说刘赶三死的时候,”唯一守护身旁的,仅有陪伴他登台的毛驴墨玉“。这也与《中国京剧史》的记载相悖,”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十(1894年8月10日)故于北京韩家潭寓所,享年78岁。“”赶三故后,墨玉长嘶不已,家人以白布披其体上,随之送殡。归来后,终日悲鸣不食,于次日仰啸而死。埋于北京净土寺胡同朴园别墅内。“不知道编导对刘赶三这样描述,是不是掌握了别的史料。”京剧本身的遽然兴盛,水路交通的渐趋发展。“这里用遽然来形容京剧的快速发展显然不恰当,大概只是为了和后面的”渐趋“相对应。吧。。。杜家祠堂的合影,解说说照片中”聚集了四大须生“。1931年尚没有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这里应该指前四大须生。但是解说后面又承认余叔岩没有来了,再次证明了编导真的不知道谁是四大须生。杜家祠堂堂会当年的录像,解说一个个念在镜头中出现的演员名字,最后念到的是“谭富英,李少春”。李少春当年才十二岁,并没有成名,似乎也没有被邀请参加堂会。而且从镜头上看解说口中的时年25岁的“谭富英”和十二岁“李少春”似乎相貌相彷佛,这段解说实在可疑,不知道他们怎样认人的。"在这张照片上,所有的艺人被请在前排就座,青帮大佬们则恭敬的站在后面。"不知道写解说词的人是不是连照片也没有看过就动了笔。这张标注了演员姓名的图片在网上也不难找到:http://www.cjcy.org/image/info/Image/g2c/%E9%AB%98%E7%AD%89/%E4%BA%AC%E5%89%A7/11a/%E6%9D%9C%E7%A5%A0%E5%A0%82%E4%BC%9A01.jpg前排做的固然都是演员,但是后排站的却大半也是演员。我怀疑关于金少山的部分,编导参考的是一本叫《串胡同会名人》的书:“1947年3月.他在西单长安戏院唱砸了之后,没几天就病倒了,一度日进斗金的名伶竟然连医药费都付不起,靠典当勉强应付。他宠爱的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女人,眼看他一病不起,把他的细软连同他手上的那枚三克拉钻戒都捋下来带跑了。1948年8月13日,“十全大净”金少山头枕半块砖头,身卧一片芦席,在他的椿树上二条住所里寂然病逝,享年才五十九岁。也就是靠着梨园行的集资,才算把他安葬在松柏庵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