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阅美第二季《阅读·阅美》用祖辈、父辈的牺牲精神和奋斗故事,解答了“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的命题分集剧情
《阅读·阅美》用祖辈、父辈的牺牲精神和奋斗故事,解答了“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的命题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他们,是我们幸福安宁的缔造者,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英雄。我是幸运的,能够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娓娓道来那些传奇般的经历;我是幸福的,可以在这些故事中肆意流泪,可以在这些回忆中激励自己的人生”。作为《阅读·阅美》的主持人,李响直言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每一次录完节目走出录影棚,我都非常感恩我的生活,因为我生在一个美好幸福的时代。我也希望所有的观众都能在看过这个节目之后,知道幸福是从哪里来的。”9月6日,江苏卫视大型文化情感特色节目《阅读·阅美》第三季和观众见面。新一季节目全新升级为演、读、评三位一体的形式,由演技、朗读俱佳的实力演读人化身故事主角,以独幕剧形式演绎极具张力的情感故事,而后邀请美文作者或故事主人公分享真实过往,共同带领观众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感动瞬间,传递浓浓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力量。节目播出三期来,先后聚焦渡江战役、两弹一星、新中国第一家私营合资企业、深圳速度、红旗渠和昆山之路等重要节点的人和故事。节目精选的每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演绎和深情的朗读,释放出身心澎湃的感动和奋勇拼搏的力量。让时代记忆变得有温度将祖辈、父辈的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对于今天的多数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来说,很多历史的瞬间已经成了岁月的档案。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而重大意义的节点,《阅读·阅美》希望从70年来浩如烟海的记忆中淘洗出一些片段,让观众重温炙热初心,回望激荡岁月。和前两季节目相比,第三季《阅读·阅美》将时间的跨度拉得更长,某种程度上是希望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故事讲给年轻的一代。在诉说的时候,节目坚持从小切口折射大时代、靠小人物抒发大情怀、用小体量致敬大主题。以第三期节目中的“红旗渠”篇章为例,“修渠英雄”张买江的故事催人泪下。他是当年37000多名修渠工中的一员,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现状,在悬崖峭壁上靠着一锤一纤一双手,用了足足九年的时间,终于把清洌的漳河水引到了家乡。父亲是在修渠放炮时牺牲的,母亲擦干眼泪,把年仅12岁的张买江送进了修渠大军。人称“小老虎”的张买江,牢记母亲“你爹没修到底,你去把水带回来”的嘱托,吃苦耐劳,曾经创下一个人在20分钟之内点了72个炮眼的纪录。节目中,如今年过七旬的张买江老人说起往事,记忆清晰如昨。1969年7月,红旗渠正式通渠的那天,母亲把张买江挑来的第一担水浇在了父亲的坟上……听到这里,许多观众泪花闪烁,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阅读·阅美》选取的故事和人物,只是时代波涛的一朵朵浪花,但就是这些小小的浪花,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光芒,也道出了每一个中国人再朴实不过的夙愿、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他们之中,有为了铸造新中国“核盾牌”而扎根荒漠19年却无法给双亲送终的儿子;有为了建造“深圳速度”一家四口分隔多地无法团圆的父亲;有亲见一个营600多人牺牲了一半战友的军人;有为了引进投资往返昆山南京之间数百趟终于盖下102个章的乡镇工业局局长……有观众感慨,当我们通过这些具象的人物和故事去回望来路,记忆变得更加鲜活,也因此有了温度。正是他们,凭借血肉之躯,靠着肩挑手扛,怀揣一腔孤勇,用速度告别了荒芜,用高度触摸了星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记录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舞台不止回望历史,也是跨越历史的“青春碰撞”70年奔跑,70年跨越,当年的“第一”和“奇迹”虽早已不在时代的浪尖,但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那些从零到一的勇气和伟大。这些祖辈、父辈讲述的故事里,潜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真谛。与其说《阅读·阅美》为我们讲述的是陈年往事,不如说它在努力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青春碰撞”。这些在生命里写就了不悔篇章的主人公,当年正是在大好年华树立了坚定的志向,并为之一往无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成就了时代史诗的一笔一划。在第二期节目中,宋佳伦生动演绎了时任深圳国贸大厦项目工地主任、施工指挥王毓刚的心境。1983年,中建三局获得了当时“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的承建权,王毓刚直面液压滑模实验接连失败的困境,终于在第四次时一举成功,这座大楼的建设速度从7天一层变成3天一层,最快的时候两天半一层,创造了举国沸腾的“深圳速度”。一个异乡人,从深圳还是小渔村时就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王毓刚早已把深圳当成了故乡。当年的第一高楼,今天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只是一个“小个子”,但是王毓刚经常会登上去看一看,站在那里,就能感受年轻的心跳。“深圳速度”是一个时代敢闯敢干的象征,同时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刷新纪录。在王毓刚看来,深圳就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并且还在迎来它的二次腾飞。在第三期的“昆山奇迹”篇章,黄海冰再现了昆山开发区“操盘手”宣炳龙的跋涉起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是苏州六个市县里最穷的“小六子”,一个纯农业县如何发展工业?一没钱,二没人,为了让小马拉动大车,宣炳龙拿出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养活弟弟妹妹的劲头,哪怕遇到无数的困难,也咬牙坚持下去,他说:“我的人生价值就在开发区,做到全国一流,做到世界先进,就是我的人生价值。”四十年披荆斩棘,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他和这里的乡民共同用奋斗的人生铺就了“昆山之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阅读·阅美》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就无法弹出世间绝唱;没有暴风雨中的拼搏,就没有豪迈的飞翔。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像当年的林县人一样,用“一锤一纤一双手”的方式去修渠。但是,红旗渠精神,在所有人的心目当中必将永远存在。正如“红旗渠”篇章的演读人辛鹏有感而发的那样,“可能以后我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就会去面对它,去克服和战胜他。去创造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是作为年轻人的一种责任。”《阅读·阅美》讲述的故事虽各有不同,却指向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主题——任何时候,都需要破土而出的勇气,敢想敢拼的魄力和不拘一格的智慧,当你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只要有决心去干,没有一件事情是中国人完成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