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沙溢这么怼郭敬明,我喜欢分集剧情
佟掌柜对沙溢说过:“国内最强的演技派就是你!” 这话落地十三年,中间经历了流量演员的崛起、换代和唱衰,影视市场的爆发、混乱和回稳。 生肖都走过了整整一轮,沙溢终于不负佟掌柜期待,凭借演技问鼎热搜。沙溢跟郭敬明,一个东北口喜剧演员,一个魔都时尚范儿导演,基本八竿子打不着,这回在一个叫《演员请就位》的综艺宣传片里battle。 最近两年的演技类综艺挺多,每年秋冬似乎都有一轮“演技大赏”,辣眼的居多。 但《演员请就位》挺特别,名字就特别。 这是一句指挥口号,导演喊的,演员听的,地点是在片场,时间是开机前,事件是拍戏。 片场感挺强。 看了几个导演风格化的宣传片,他们也真是这么干的。郭敬明进取、赵薇率性、李少红沉稳厚重、陈凯歌一览众山小。 四个人答同一道题:“什么是演员?”,3小时拍出来。 没舞台,没观众,没评委,直接搭景,全剧组跟着上,拍出来基本就是电影幕后大纪实。郭敬明跟沙溢争执,赵薇暴走调度镜头,李少红凭空拍出仨沙溢,陈凯歌悄默声地派出了一个卧底,还有没完没了的NG……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也算个幕后揭秘,电影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片场长什么样?剧组整天在干嘛? 但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是偷窥演员和导演的关系。 演员对导演不是永远千依百顺,导演对演员也不是永远和蔼可亲。 01.“敌人” 沙溢是年过不惑了,要不然,真担心他跟郭敬明打起来。 一开始他们选的剧本《听·见》就有反差,沙溢的经验在喜剧,郭敬明的经验在青春爱情,但剧本讲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后的崩溃。 一个现实主义的、生活向的短片。一不能有喜剧的夸张,二不能有青春的狗血和奔放,三注重人物肌理和细微情感,乍看挺适合贾樟柯。 说实话,郭敬明和导演,这俩词连在一起,我直接反应出的是《小时代》系列,以及豆瓣4分多的口碑。 让他跟陈凯歌、李少红、赵薇同台,怎么都觉得勉强。 这哥们范儿起得还挺高,一串英文专业词汇和中文混搭,没个两三年片场经验,都听不懂他在说啥(看字幕的观众除外)。 你基本做好看笑话的准备了,就没想到能被他打脸。 郭敬明刚对完剧本,就跟摄影师说了一个重要镜头:在绿植前面来一个平移。 这也是短片的第一个镜头,电影里叫起幅。 最后一个镜头,也收在了这,从客厅平移回了绿植,叫落幅。 景是24小时内搭完的,郭敬明到了现场才知道哪面墙在哪,哪张桌子在哪,但他刚看完景和剧本,就已经定下了整个短片的起落幅。一起一落之间,平息了一场夫妻风波。 算不上多惊艳,但得承认他够敏感、工整、迅速。而且精确到每一个细节,陈凯歌也评价他:“事必躬亲”、“细致”。说直白点,就是控制。控制大局,也控制细微。在这方面,郭敬明是进取型的。 就3个小时拍戏,进的急,人物细腻部分就存疑。 沙溢说,男主角应该不是第一次提离婚。 郭敬明说,就应该演成偶发事件。 演员带入了中年人的生活和经验,导演想要给观众戏剧冲突。 在表达上,沙溢成了郭敬明进取路上的敌人。拦着他,想明白了,才能动。我们常说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演员只是一个环节,而且导演手里还有摄影机和剪辑师,但角色和剧情最终还是落在演员身上。 哪怕说过“演员皆牲口”的希区柯克,也遇到过演员占据阐释权的情况:那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一次,我跟蒙哥马利·克立夫一起拍电影(《忏情记》),他的表演简直就是重写了剧本。 演员就一个人,但能用表演对抗导演和整个剧组。所以,导和演之间必须达成一致。 沙溢毕竟经验丰富,情商也高,在郭敬明反应最激烈的时候,沙溢主动走向郭敬明解释,含胸弯腰点头拍肩,甚至用了“您”来称呼郭敬明。battle几个回合,郭敬明重新梳理了人物,改掉了“第一次提离婚”的背景设定。 沙溢听完连说了两遍:“这个好,这个好!” 最后呈现出来,疲惫的沙溢平静地说出离婚,没有多高的调门、多激烈的情绪,但仍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跟他进门时的厌倦、无奈,形成了统一,也承起了之后的无声和解。 然后才有了沙溢演哭郭敬明的热搜。有时候,演员应该成为导演的敌人。 因为创作像一次长跑,导演和演员站在同一个赛道,最好的关系是势均力敌,彼此成为彼此的敌人、目标,这样才能遇强则强。 02.“传声筒”沙溢跟赵薇,年龄相仿,也都是演员出身,沟通顺畅度比郭敬明那组高很多。赵薇怎么说,沙溢就能怎么演,挺精准地表现了导演的意图。 赵薇也挺让人意外的,她在片场当导演的状态,特别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开心、生气都来得特别快,碰上事最后也能潇洒摆摆手。她拍了一个小的戏中戏《每一个都是我》,讲龙套演员的一天,算个有意思的小喜剧片。 跟郭敬明的《听·见》不一样,《每一个都是我》喜剧类型方向明显,创作就特别清晰。 第一段喜剧状态拉动情绪,第二段日常状态压低过渡,最后来一个收尾升华。情绪和结构都特别顺。 沙溢的任务就是打各个情绪点,赵薇提的要求也特别精准:“越是小人物那种不知道怎么操控它,越好,挺不容易的那种。”挺不容易的,沙溢在这扭伤了腰整体看,赵薇定的情绪点比较准,也有变化。沙溢局促,观众会笑。 沙溢蹲在一旁羡慕主演,凑着看镜头,观众会同情。沙溢一身疲惫,仍然心满意足,观众会对他有敬佩。跟《听·见》的半开放式表演不同,赵薇这边都得精准打击。 表演没什么纰漏,因为沙溢本身就是喜剧演员,打情绪点最拿手。 第一段的动作设计挺搞笑,加上他有点忙乱的表情,喜剧效果很强。这段分镜做的也很细,应该花了很长时间,导致赵薇只剩10分钟拍最后一场。 但第二段,摄影师出了点问题,沙溢给的情绪准,但镜头节奏走的不准,也会出问题。 赵薇对镜头动线的把握和要求,确实挺高,现场发了脾气。但时间确实太紧张了,最后一个镜头为了抓墙上的海报,设计成了上摇的推路线,差不多错过了沙溢说题眼台词“每一个都是我”的表情,算是一个无奈的小遗憾。但总体来说,还是完整流畅,趣味性也是四组里最高的。郭敬明那组算是文艺片,这组算是喜剧片。赵薇和沙溢俩科班出身的电影人,展现的其实是,类型片中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导演精准传达给演员,演员精确传达给观众。通过演员的呈现,将导演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在大部分电影中,演员都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传声筒。 03.“救星” 到了李少红这,短片差点就没拍成,全靠沙溢咬紧牙关救场。剧本选的《雷雨》,李少红的安排,对得起自己学院派老导演的身份。 用了古希腊的面具,选了所有中国电影人必读、必看的《雷雨》,搭了一座舞台,最后用影像和合成技术表现。 沙溢一人分饰三角,戏也分三重。 第一重来自面具。 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面具表演,明明表情、面部已经固化,有时候连演员眼睛都看不到,但仍然生动,有意思。这是面具——角色形象的魅力。第二重来自舞台。 跟郭敬明、赵薇搭的景都不一样,李少红做了一个假的景,这不是周家大宅,是一片白色。但观众没有隔阂,演员的表演夸张也不会造成怪异,这是舞台自带的魅力。第三重来自影像。 三个沙溢,以不同的形象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配合协调、自然,这是现代影像的魅力。李少红心思很深,5分钟的戏,串起了古、今、中、外。对演员要求也高,既要表演能力,也要求体力和配合度。 沙溢这段特别值得说说,一人分饰三角、带伤表演不用赘述。时间就3小时,场地就今儿一天,他一咬牙,救了整个剧组。 摄影师想迁就他动灯光机位,时间紧迫,李少红问:“你让他一个人动?还是我们所有人动?” 沙溢回答:“我一个人动!” 导演喊:“沙溢给你两分钟换衣服!” 沙溢边快走边说:“好,够了,够了!”沙溢体力上是硬扛,但表演上没打折扣。 好演员,确实一个顶仨。你能听出来,他连声音都变了。 变分两部分,一个是他一向标志性的东北口音消失了,一个是他自己一个人发出了三种不同的声音:沙哑的老人、怯懦的中年、青涩的少年。 确实有几句台词,我以为他用配音了,拖回来听了好几遍,不是配音。 形体和表演不说,单从嗓音的控制上来讲,沙溢这个演员,确实被低估了。整场看下来,说他是李少红的“救星”,一点不夸张,因为后期要把3个角色剪到同一画面,所以大部分机位不能动,灯光也不能改,跟郭敬明、赵薇两组都还不一样,李少红基本要仰仗沙溢一个人。这不是个例,国内影视工业发展还不完美,正所谓救场如救火,很多时候,就是靠肯拼命的演员扛起来,他们就是剧组的救星。演员把场子救活了,作品才立得住,导演才能赢。04.门道来了 最后说说陈凯歌吧,这人“太精明”了,先在小黑屋把沙溢吓唬了一通,自己笑得高深莫测,把观众胃口吊的老高,总让人觉得有大事要发生。 摄影师很会掌镜,给了一个旋转镜头,压力瞬间倾泻到沙溢这边。正琢磨陈凯歌会怎么拍沙溢,结果他另辟蹊径,找了一个新的答题方向。 郭敬明那组还没开拍,他就起个大早到了现场,偷偷派出一个卧底摄影师,潜入三大剧组。 用戏外戏、局外局的方式答题:“什么是演员?演员不是孤立的,演员是和所有的部门一起合作的,我们在现场看到导演跟演员的合作状态,才能全面地理解什么是演员。” 确实,我记得侯勇说过,演员就是一份“当众表演孤独”的职业。剧组一圈人围着你、灯光照着你、摄影机对着你,但你要假装那时那刻只有自己。再回头想陈凯歌跟沙溢说的那句话“真的不用有任何忐忑,因为你是演员。” 在剧本里,这叫钩子。 钩的是陈凯歌最后说的那句话:“一个希望成为好演员的人,必须做好准备,他才能够站到他应该站的位置。是哪里呢?摄影机的前面。” 什么是演员,沙溢站在摄影机面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个答案是跟导演一起写出来的,角色是互相成就的。 郭敬明和沙溢,共同跳出经验领域,创作一部生活流的作品。赵薇和沙溢,发挥所长,走喜剧类型的路线,笑中带泪。李少红和沙溢,把舞台和影像结合,作品是新的形式,演员出现新的一面。导和演,可能是一场争夺,可能是一场传递,也可能是一场抢救,但最后会成为陈凯歌所说的“合作”。 顺着捋一遍,“合作”还真是这里最特别的地方,因为它真正把导演加入到了表演过程中,而不是让导演单纯做事后评委,或者事前指导。哪怕再短的镜头、再碎的表演,都包含导演的创作。 它其实同时考验了导演、演员两个最关键的创作群体。 片场这个形式,也有点物以稀为贵的意思。因为观众往往只能看到最终的画面,也就是结果。结果诞生之前的枯萎、浇灌、修剪,我们不知道。 好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烂片是怎么诞生的? 《演员请就位》宣传片的这个片场形式,算是一个回答。不知道正式节目会怎么处理,希望能保持导演视角和台前幕后的呈现。 因为这也是观众发现问题、发现美的过程。而且毫无疑问,观众的认知和要求,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 如果观众都往前迈一步了,那中国影视作品必须得迈出两步。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