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萨提的颜色《芭萨提的颜色》:幸好有个宝莱坞分集剧情
印度是个很不和谐的国家,他们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与病毒式的竞争机制、日益膨胀的社会人口与日益增强的贫富落差、打击力度永远追不上扩散速度的ZF腐败、掩饰罪恶所奉行的黑白颠倒声东击西混淆视听转移视线……都是那么那么的不和谐,但是,他们有个宝莱坞,他们可以在电影里直指这一切而不会被他们的广电部和谐。《芭萨提的颜色》是继《三个白痴》之后又一个震得我小宇宙发麻的印度片,如果说《三个白痴》批评的力量在于对教育体制的抨击,像一场开颅摘除脑瘤的手术,那么《芭萨提的颜色》就是直切心脏的利器,生生插入腐败将死的ZF体制,用喷涌饱满的鲜血做了一场唤醒的祭礼。它让你明白,生命绝非毫无使命,当你找到那个使命的时候,你可以超越恐惧而获得安宁,你因此可以自由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即便这事被人嗤之以鼻,你依然可以笑着与死亡同行,并嘲笑它苍白的面孔。活着,要有理由,没有理由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在没有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在挥霍,无论激情于歌舞、盛宴、狂欢、麻醉,或者沉湎于自爱、自伤、自怜、自慰,光鲜或邋遢的肉体下,隐藏着的都是恓惶与逃避,迷茫与恐惧的灵魂。信仰是生命的理由,而当下遍地皆是欢乐并麻木着的肉体在狂欢,失去灵魂的肉体在这个没有信仰没有方向的年代过着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人们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金钱吗?房产吗?权势吗?地位吗?才学吗?美女吗?人的尊重吗?社会的认可吗?……所有的一切只有在拥有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终点,灵魂也并不能因此而获得安宁,而在没有赚得这些之前,你似乎永远都无法积蓄出势在必得的行动力。你感觉青春越是燃烧,灵魂越是饥渴,你看到生命一点点流逝,想做点什么,却没有力量。电影里花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讲述这样的青春。阿米尔·汗饰演的DJ是个毕业了五年仍在学校里晃荡的老男孩,因为他无力去面对象牙塔之外那个充满压力而又找不到意义的世界;富二代Karan与他的富豪爸爸关系并不好,身在高处的清晰伴随着失去理想的绝望,让他只想逃离这个没有前途的国家;中产阶级的穆斯林男孩Aslam因宗教的壁垒面临着家庭指责的同时,在外还要遭受印度教狂热分子的歧视,而富有诗人、哲学家气质的JamaMasjid总担心自己找不到老婆,遇到事情就会有一点神经质的唠叨不停。这群男孩外表看起来那么活泼快乐、青春四射,但谁能看到他们里面那颗恐惧不安没有方向的心呢?爱国成了笑柄,烈士成了傻瓜,物质世界的诱惑又构不成信仰的力量,他们的生命在迷失中狂欢,狂欢中找不到明天的盼望。如果不看完整部片子,会觉得这部分稍嫌拖沓,而且导演蓄意不在这部分里释放他的用意,所以观众看到的只是青春的欢畅和自在,却没有多少生命的惆怅和思考,我们的青春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电影演到这里,好像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观众除了感到有点久违的亲切之余,大概会有点昏昏欲睡了吧。但我知道印度电影在编剧上很少敷衍,不喜欢把一个故事讲得平平整整,所以印度片即便刨除歌舞桥段也都时间很长,就像这部片子,这么冗长的铺陈之后如果没有极嗨的高潮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知道这片子捧走了2007年的“国际印度电影金像奖”,这奖项有“印度奥斯卡”之誉,而且我知道这是一部阿米尔·汗的电影,他演过的电影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如果说电影里以Sue这个角色作为线索来串联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话很多人都不会反对,所以这个角色在影片里并没有多少内涵,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哪个人,这是一个群角的电影,他要讲述的也不是某个英雄,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价值观。具有真实性的历史革命者已经死去,而虚构的现实中这些失去信仰的年轻人,也终于在一场投入的角色扮演中慢慢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对生命稍有敬畏的人都不会否认,这种基于爱国的信仰绝不是出于虚妄的激情和冲动,而是对生命使命的一种确信和认同,牺牲在严肃的自觉面前绝不是一场滑稽的自我膨胀,有些事我们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尊重。Basanti的意思是黄色,指的是印度国旗上的黄色,在电影里表现的是爱国和追求真理的意思,芭萨提取的是谐音,《芭萨提的颜色》这个翻译好于《青春无敌》,因为芭萨提的内涵绝对比青春这样泛泛的话题更为深刻和严肃。当电影里那些为印度独立而坦然受死的革命者让一个英国人跪在上帝面前发出“为什么”的疑问的时候,革命的主题上升为信仰的思考,信仰的准则只能由信仰本身发出,信仰没有代言人,人不能以上帝的名义施行杀戮,ZF也不能以国家的名义为所欲为——爱人,就不应该区分他是什么国家什么宗教,爱国,就不应该只爱ZD不爱国民。就像影片里的Laxman,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分子,一个忠于我党的狂热的印度教徒,他是5个革命者扮演者之一,但他也是DJ这些哥们儿的死对头。从他身上,我们更能看到影片中所要表达的芭萨提的颜色到底是怎样的,对ZF从忠诚到背叛,对穆斯林从歧视到携手,一个狭隘的狂热的盲目的爱国者,终于长成了一个以维护自由和真理为己任的爱国者,他用他的转变更正了爱国主义的定义。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争取自由而付出生命,新一代革命者为公布真相而血祭青春,芭萨提的颜色由这块土地上民众的权利而决定,这权利指向自由和民主,当初反抗英国ZF的奴役和现在反抗印度ZF的奴役有什么不同呢?只是反抗自己人比反抗英国人更令人心碎罢了。扮演那5个革命者的5个年轻人,他们为了伸张正义而暗杀了腐败的官员,又为了公布真相而全部付出生命,或许有人说他们不值,大好青春就那么白白失丧,倒不如忍一时之屈辱奋起努力,像他们说的那样,去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这样或许也好,但是在真相被掩盖了的环境里,谁能保证他们会在那麻木和腐败的侵蚀下依然保持使命感的清醒呢?在集体沉睡之时总要有人先行唤醒,总要有人来做那振聋发聩的敲钟人。想起谭嗣同,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他在完全可以逃脱的情况下选择慷慨赴死,为了就是唤醒后来人,可以说,没有谭嗣同,就没有后来的孙中山,没有当初那些为着信仰献身的革命者,也不会有后来的新中国。但是,我们不缺乏阿扎德(为印度独立牺牲的革命者),也不缺乏DJ(为正义而暗杀ZF官员),我们缺乏的是可以让真相大白于公众的媒体和可以让这样的电影公映并允许获奖的广电局。据说这部电影在印度审查的时候也颇费周折。印度国防部长听说剧情后敦促电影审查委员会让制片人获得军方的许可。在审查时,国防部长及部分军部高官共同观看了本片。一位空军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其说这是在回顾过去(review),不如说是在警示未来(preview)。”国防部长也没有要求任何的删减,但是建议影片的最后登出更多因驾驶米格战斗机罹难的飞行员姓名。多年之前我看完《指环王》之后写了一篇灰常汹涌澎湃的文章,慨叹激情不再的年代,每个人都活得如此憋屈。其实生命的价值原本就应该由你自己发现,你只需要下一个决断,从此不再浑浑噩噩地活着。我相信,造物主对每一个生命的设计都饱含他独特的旨意,找到这个旨意之前,你总觉得内心有个空洞无法满足,你抓金钱、抓感情、抓家庭、抓事业……抓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死命地填补那个空洞,但生命依然如水一般从那个空洞里悄然流失。只有找到了这个旨意之后,那个空洞才会被夯实地填上,生命因不再流失而饱满。你因此重拾激情,而激情的出口便成了方向——你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为之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无怨无悔的事去做了。你拥有超越自身的一切力量,任何东西都不再局限你,自由如鸽子降临在你的身上,你可以坦然无惧面对一切,甚至为此献身而在所不惜。你誓死捍卫的这件事,或许无关伟大与崇高,但却足以让你内心拥有安宁的幸福。当一部分人为此摇头叹惋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可能为此动容改变,哪怕只有一个人为此发生一点点的改变,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万物互相效力,生命的使命就在于成全造就中那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这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去发现的生命的意义,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地开始于当下,鲜活地体验生命的真谛,超越自我的局限,真实地做正确的事。这样,那个使命会在你准备好了的时候,不请自来。即使生命中永远没有重大的使命降临,如果一颗露珠对一颗小草具有意义,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有意义。关键是,别睡着,你要清醒地看到,露珠悄然滋润了小草,小草的生命正在拔节,而露珠消失之前是如此圆润美丽。那5个年轻人在被子弹打中的时候也没想过要那样去死,但他们可以笑着面对当下的结局,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做的就是最正确的事。生命因无悔而光彩夺目,每一个无悔的生命都来自于当下最正确的选择。很少有电影让我打10分的,这部电影就是。世上幸好有一个跟中国相似的国家叫印度,世上幸好有一个可以自由拍电影的地方叫宝莱坞,更为庆幸的是,这个宝莱坞恰好就在印度,它拍出了让中国人感同身受的电影,却不必以和谐的名义去经历广电总局的审查。于是,幸运的中国观众譬如我,可以在印度片里酣畅地释放,于是,就有了这篇小宇宙燃烧之后的胡言乱语,希望表被我们伟大的祖国来个伟大的和谐。呕窝。【精彩台词】——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果不奉献给祖国。——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尝试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我的神情,清澈、坚定、毫不退缩。——“说这些爱国主义很无聊。”“无聊?他们为了你们国家的自由献出了生命。”“什么自由?你见过这国家的状况吗?”“我对国家有信心。”——“我也为祖国自豪,能为她献出生命。”“有什么自豪?人口激增?或高失业率?还是腐败?哪一样让你感到自豪?”“没有完美,只有让她变得更好。”——我们为什么要退缩?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牺牲。——在这你想要改变什么,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担起责任试着改变它。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将它变得更好。——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家,安定下来,像天下父母一样,但自由是我的新娘。——我的祈祷不会停止,直到我的国家获得自由,我看你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号角鸣响,敌人出动,战斗已来临。我的心里,自豪坚定,和英勇在膨胀。乌云笼罩了大地,我们誓死血战。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的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勇气更为锋利。面对威胁绝不屈服,仰头向祖国母亲。让他们知道怯懦行径,只会火上浇油。——是什么让这些人毫无畏惧?我想有时一个人能走这么远,到达超越恐惧的地步,到那里找到奇怪的安宁,可以自由的做正确的事。因为有时,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映后花絮】(转载)影片上映之后,社会反响巨大。该片上映一个月后,一项针对博客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朝向政治,尤其是贪腐和低效问题。由此引发了印度关于贪腐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同时,人们的反思也指向了自身,关于如何支持非ZF组织、履行纳税等公民基本义务,以及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的问题,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同时在社会活动中,青年的运动也活跃起来,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杰西卡·拉莉谋杀案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该案的被告是哈里亚纳邦能源部长夏尔马的儿子曼努,其母开着全邦最大的超市连锁店。1999年4月的一个深夜,大学刚毕业的曼努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厅寻欢,拉莉本来是个模特,周末来酒吧兼职陪酒,见曼努等人来意不善,便以餐厅打烊为由拒绝陪酒。24岁的夏尔马因此与拉莉发生口角,并朝其连开数枪,结果拉莉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当时酒吧侍应和老板娘等人均在场,惊得目瞪口呆。一周后,曼努投案自首,可餐厅老板娘和重要证人不是被捕入狱,就是遭开除后不知所终。目击证人后来不少都因为夏尔马家族的软硬兼施,改了口供,该案的审理也一拖再拖,7年的马拉松审判终于在2007年的2月结束,法庭竟然判决曼努等人无罪释放。印度媒体对夏尔马大举挞伐,大字标题“且看有钱人怎样脱罪”,不少电视台更呼吁观众支持重新审案,结果数天内就收集了20多万条支持信息。在媒体大肆宣传下,大批新德里民众都忍不住心中气愤,纷纷到街上游行示威,与影片中的烛光静坐一样,他们还在新德里的地标——印度门举行烛光悼念晚会。此外,不少学生到首都的心脏地带国会大街高呼口号示威。其实很多学生及民众原先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在接受采访时18%的人认为影片《芭萨提的颜色》是促动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虽然没有在邻国巴基斯坦上映,同其影响力却同样扩展到该国,其报纸和电台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并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因此,一个叫做“芭萨提效应”的名词开始在印度流行。 联想到国内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些游行,大部分“愤青”已然变成了“粪青”,时间在不断地推进,而人的意识却是呈波浪形地变化。发泄的目的就真的只是发泄而已,发泄那激增的荷尔蒙,犹如禽兽般的本能,却打着爱国旗帜来掩盖那粪坨般的激情,伤害着自己人,还美其名曰的爱国,这爱的是哪个国?什么为国为民忧国忧民,借口而已。有很多更应该争取的权利不去争取,事不关己、不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又能掺和着发泄一下情绪的事,倒是很多人乐意去掺和的话说,这种头脑和思想的人,等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反而蔫了。你这么义愤填膺,如果需要你付出代价,改变社会,你会吗?立马回答,当然不会!大部分嚷嚷得厉害的,都是眼高过顶,想要富足生活,又发现自己没法得到的,心里恨的是既得利益者,拿走了自己该享受的车子房子、奢侈品。他们打砸抢的目的是,自己取代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对于绝大多数的民众来说,房价高企,物价飞涨,失业率高这样的社会问题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反正都是解决不了,大家索性选择了默认,买不起房,泡不起妞,找不到工作,看了《芭萨提的颜色》,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默认,而要行动。为什么默认,而不行动,台词里说了,因为默认不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行动更困难。有本事,去加入政府、警察、军队,去改变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