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 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

评分:
4.0 较差

分类:电影 韩国 2014

简介: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饰)被贬而遭受巨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分集剧情

话说本人非常之懒,看了《鸣梁》之后却第一时间想写评论,还怕别人抢在了前头。第一是本人成功被洗脑,认为李舜臣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军事天才,用兵如神,指哪打哪,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间。二是我怕别人抢了我的标题,“今臣战船,尚存十二”,写文章最令本人头痛之处莫过于起标题了。这八个字是李舜臣在朝鲜水军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时临危受命,面对日军敌我力量悬殊之际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意思是尽管敌人有330艘战船,臣还有12艘船,尚且可以一战。换句话说臣战死也是愿意的,却绝不可不战而弃。这八个字写得不卑不亢,连个感叹号都没有,却能与三国诸葛亮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媲美。忠勇二字,尽包含于其中。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电影上映后这八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代表了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这八个字不用翻译,李舜臣写的就是汉字。别看人家是武将,文化水平可不低,经常与明军大将陈磷邓子龙等人互通文采,写写蹩脚诗拍拍对方马屁什么的。看似悲壮,却又暗戳戳的隐藏着霸气。这场12对330的看似不可能的战役,换别人可以不打,但李舜臣却是不可以不打,打了还一定输。片子上映之后听韩国历史学家的讲解,才知道李舜臣向来是以不打无准备之战著称,发明了龟船说明的他是个技术控,朝鲜水军也在武器装备军事素养上优于日军(单指水军),正所谓功夫都在战场外,李舜臣此前与日本水军交战从未尝败成绩也是这个道理。但鸣梁一战他却是丝毫没有把握。这是李舜臣被罢免之后的复出之战,也是他本人打过的最没有胜算的一场战役。下面进入正题,战役究竟是怎么打赢的?按照我在影视剧和杂书影响下的浅薄历史观,朝鲜战争是日韩中三方在十六世纪打得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其不明不白程度仅次于二十世纪朝韩美中在同一地点打的那场战争。最终三国遗留下来的民间历史观也是泾渭分明。韩国人希望相信是不世出的李舜臣和朝鲜义军(人民)拯救了国家,尽管朝鲜正规军毫无战斗力(这个他们认了,不得不认)。日本虽是战败一方,但将战国积累起的能量和武士精神弘扬到了九州国外,名将功垂千秋。电影也没有把日本人描写得一无是处,其中日本水军大将来岛通总跳上李舜臣的战船,深重数箭后被斩首而死,尸身矗立仍紧握战刀,那一幕的悲壮之情风头甚至暂时盖过了李舜臣。当然我军的伟大必须同时建立在敌军勇猛基本上的,这不是历史而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不过说到底,《鸣梁》这部电影,跟明军——中国人没什么关系。尽管许多中国明史爱好者固执地认为,朝鲜战争纯粹是中国人本人大无畏的国际主义(宗主国)精神,帮朝鲜人打赢的(小case)。他们看了此片心里大概有百个不甘不愿。但,韩国人不这么想。他们就是要把鸣梁这场规模并不大的战役塑造成改变战局的胜负手,“没有鸣梁就没有今天的韩国”(崔岷植语)。他们就是要把鸣梁神话冲出亚洲成为可以媲美古代希腊打败波斯人的萨拉米斯海战一般以少胜多的人类海战之最,来弘扬他们的名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关键还就在这场战役——还真跟明军没什么关系。的确是李舜臣他一个人打赢的。事实上,鸣梁在日本和明军眼中的实际意义要远远小于它在朝鲜人眼中的象征意义。李舜臣借此华丽复出,大大鼓舞朝军士气,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要打,而且必须是和明朝水师一起打。要说意淫和精神胜利法这种东西,当然不是韩国人的专利,《明朝那些事》这套书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名将名臣照耀华夏的璀璨巨星,但写到日本战国一句“日本……转瞬之间冒出几十个大名,什么羽前羽后,越前越后,看起来好似辽阔,其实许多地方就是个县城”,不瞒你说,看得我心里特别舒坦,不舒坦你就不是中国人。正如习主席曾引用古训“善邻乃国之宝也”,不善邻却是精神胜利法之肥沃土壤。不论是三国人哪里人,哪里都是一样。半斤八两。再次试图进入正题,在电影中——这场战役究竟是怎么打赢的?(以下剧透)从我作为观众的角度,《鸣梁》像极了一场纯粹的最具观赏价值的足球赛。韩国队在不久前世界杯上被虐惨,这一回到国内,就在鸣梁海峡这么一块自家地盘,随心所欲地打起了擅长的运动战,狠虐起了对手,而且对手就是韩国人的死对头,不共戴天永志不忘的头号假想敌日本。酷暑天看这样一个片爽,舒坦。赛前动员。电影一开篇就选取了最能激起韩国人民族仇恨的象征性物件,那就是耳冢(其实是鼻冢)。当时日本人残忍地割下朝鲜人的鼻子,运回京都筑成耳冢作为供人朝拜,光是听起来就惨无人道。双方主帅出场。李舜臣由于在战争第一阶段表现太好,锋芒毕露遭人忌讳被革职。他前脚去后脚朝鲜水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时政府又想起李舜臣来了。按理说,这种时候,谁都应该有点脾气。李舜臣却毫无怨言。不仅毫无怨言而且丝毫不消极怠工,能在绝望之处看到希望,赛前喊话时搬出兵书的必死则生必生则死,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循循善诱,领导力突破上限,正所谓国家负我,我却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间。双方密探间谍你来我往,就差开个赛前发布会了。日军方面着力刻画了海贼出生的水军大将来岛通总,此人头戴面罩牛角犹如牛魔王,服饰鲜艳十分容易瞄准。这个人物其实韩国本土观众很熟悉,因为在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中详细刻画了他的弟弟来岛通康死于李舜臣手下,这家伙是冲着李舜臣来的,两个人有私仇。这段前戏我写的比较长电影中拍得也比较长,都是文戏,实不相瞒我差点睡了过去,但文戏拍的不可谓不精,看到后来发现都是坚实的铺垫。上半场。李舜臣充分发挥了带兵打仗的稳扎稳打,利用潮汐诱敌深入小范围击破。上面提到了媲美古希腊,影片的布景看上去十足寒碜,大全景的冲击力跟描写萨拉米斯海战的《300帝国的崛起》那不是一个档期的。然而别急鸣梁并非是视觉大片,而是一部海上冷兵器权谋大片,前面这些只是探听虚实,做做样子。下半场。终于等到双方战船接弦,超激荡之白兵战上演。这里又说道前面提到的那位来岛通总之死。这位仁兄报私仇的愿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冲动冒进,在历史上,他是整个侵朝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更有日本人将这位来岛的战亡,定义为宣告日本海贼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他所代表的从海贼技术发展而来的接舷战最终被李舜臣的战列线战术所打败。世界海战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转折。毕竟是敌我兵力悬殊。就当李舜臣的战船深陷漩涡,眼看就要气数用尽壮烈殉国之际,奇迹出现了。朝鲜老百姓(也就是揭竿而起的义军)驾驶着民船来到我方禁区,硬是抛出细细的拉钩将战船从偌大的漩涡中拉了出去(我的智商感觉收到了深深的碾压)。这一拉体现了李舜臣视死如归精神的强大感召,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朝鲜民众的巨大智慧。。这一拉,事先毫无先兆(史书上显然也没有写,属于艺术创作),成为了决定整场比赛的胜负手。当我心里就嘀咕,这一拉,票房肯定这就过一千万了(韩国票房以人次为计数)。我显然是低估了韩国民众对于民族荣誉感、精神胜利感的消费能力,影片的票房这就奔着想象也觉得是奇迹的1500万甚至是2000万人次去了(韩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加时反攻。龟船的复活。龟船其实是铠甲舰的前身。《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中写李舜臣率领着12艘龟船出战显然是不客观。朝鲜龟船已经在李舜臣不当家之际全部覆灭,然而此时管它是什么板屋船,只要建造得坚固操控得得当,能横冲直撞撞翻撞碎贼船的就是龟船。这时镜头切到岸边观战的老百姓,高呼“龟船复活了!”,看得我整个人彻底斯巴达。鸣梁海战无关龟船,然而龟船的精神不能缺席,这可是朝鲜水军的最大骄傲。现场直播感与主场观众的参与性。《鸣梁》看起来如此带劲,一大原因是其自带主场观众。周围围观的老百姓情绪之激昂起伏之巨大,我们作为大银幕前的观众也深深可以理解,毕竟人家是在现场观战嘛。多少次我们恨不得冲进电视机帮场上那帮队员踢——这种非份之想韩国主场观众做到了。他们坐着小船嗖嗖地就上了战场,并且最终改变了战局,将比赛拖入了加时。这是一场足以载入电影史的足球赛。历史上的鸣梁虽然跟百姓义军没什么关系,但义军的精神在电影里不能缺席。虚实结合。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是李贞贤饰演的哑女,戏份不多,但她身着韩服站在悬崖上死命挥舞衣衫,给李舜臣的军队挥舞信号的形象却很容易让人脑补。朝鲜战争中的义女,“韩国的圣女贞德”论介——弱女子论介正是在这样一块傲立的巨石上宁死不屈,抱着日本大将的身躯跳水同归于尽,被韩国社会歌颂至今。鸣梁虽然跟论介没什么关系,但论介的精神不能缺席。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其实在电影中我们并不能得到答案还是要回到历史中来。鸣梁海战虽然是以少胜多,但朝鲜水军的软硬件实力上要优于日军。抛开李舜臣不说,影片中朝鲜战船火炮威猛日军毫无还手之力,日军战船在撞击之下碎德如鸡蛋般干脆。日本海军虽规模很大,但大多是临时召集来的民用船和海贼船,擅长的是海贼那一套速度快,跑运输比较在行,但军事层面不如李舜臣先进,这是深层次的原因。这一点上你到不能说是韩国人拍电影意淫过渡,要不然你觉得这场战役是怎么打赢的,你不能相信奇迹不尊重事实。《鸣梁》上映之后不少韩国人认为影片对来岛之死的描写美化了侵略者。想必日本人对影片中这一点会是相当受用。去年日本人在《寻访千利休》中展现了非常奇特的历史观,将丰成秀吉的朝鲜征伐解释为对韩国瓷器之美的觊觎,并引出了千利休与朝鲜美女之间的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这段爱情深深地影响了了日本的战国社会。。真是往韩国人脸上贴了不少金,本片对来岛的美化也算是两国影视圈的礼尚往来(胡话啊,莫怪),毕竟现实中的来岛是在自己的战船上被射杀而并非跳上李舜臣的战船之后战死的。这两部电影——都跟明朝没什么关系。两国的文艺界秉承相爱相杀的传统在去中国化策略上达成了一致。(人民日报style)再回到李舜臣,在朝鲜战争当时或者是刚一结束后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史书或者民间并不承认有李舜臣这个一个牛逼的人物存在,中国明史记载的情形也是对其漠不关心。但是到了19世纪之后李舜臣的名气反而越来越大。据说在后来,击退波罗的海舰队的日本海军提督东乡平八郎访问英国时,被称为“日本的纳尔逊”,他在庆祝胜利的宴席上面对无数赞誉,回答如下:“将不肖东乡比喻为纳尔逊或李舜臣,我真是无上光荣,比作纳尔逊倒是无妨,誉为李舜臣却是不恰当的。不肖东乡距离李舜臣脚下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啊。”(当然,有人说这只是个段子。段子很漂亮,仅供欣赏。)不可否认的是,东乡平八郎本人的确很敬佩李舜臣,并且在他的影响之下李舜臣在日本也成为了神话般的人物。日本人崇拜战国的名将,自然得尊重打败他们的李舜臣。对于李舜臣这样的大英雄,不管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得服气。历史观是民族的,但真正的英雄却是世界的。麦尔维尔曾在《比利巴德》中把纳尔逊比作为“比诗人更伟大的感召者”。《鸣梁》作为一部纯粹商业片,却能表现出几分英雄人物所具备那样极富感召力的精神贵族感,这是让我始料未及的。崔岷植演李舜臣,在我看来是天作之合。其他演员没他那个资历,更没他那个气度。《鸣梁》塑造的李舜臣是一位英雄,而且是一位成功的英雄。但崔岷植饰演这个角色的出发点,却是抓住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是他面对母亲灵位时的无助以及是他怀着必死的信念与儿子离别时候的泪水,而电影则成功地展现了如何将这种恐惧转化为勇气。片中的李舜臣一出场,话语低沉,眉目间只有一股苦大仇深、不怒自威,既有文臣的谨慎又有武将的决绝,崔岷植在韩国影坛,是一位能够将至狂之气与朴实人性合二为一的演员,这是他不管演了多少变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样一位冷静的愚忠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很大发扬借鉴价值的民族栋梁,在我看来,无论是多么活蹦乱跳文武双全之小河还是嬉笑怒骂观众缘分一级棒宋叔都演不来,这是由画风所决定的。最后,咦,我没有用那个标题,真是世事难料。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