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民悲天悯人的香港制造分集剧情
悲天悯人的香港制造张之亮执导《笼民》,一举拿下1993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拿奖本身当然说明不了什么,但是相比同时提名的其他四部,《92黑玫瑰对黑玫瑰》,《阮玲玉》,《武状元苏乞儿》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片子实在冷门到了一定境界。香港电影从来都不缺乏小人物,但是青睐的,往往是发哥那种布衣侠士或者星爷那样的草根英雄,市井生活被当作主人公的背景,嘻笑调侃,插科打诨,远离政府更加远离政治。但《笼民》不同,这是一部真正把镜头对准了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电影,以纪录片的严谨和细致加上文艺片的暗示与象征记录大时代中的些微小事。它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是直接将舞台让给众生。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笑点,没有泪点,连爆发点也没有,但偏偏让人看得投入而不压抑。导演的愤怒是被隐藏了的,沙丁鱼罐头一样的笼屋里,几十个人挤在一处,苦中做乐,过一日,算一日,小市民的冷漠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床上,畏惧外界畏惧改变,对偷盗深恶痛绝,对明天充满恐慌,道友祥的尸体抬出去之后,只有一声“这是今年第三单”的叹息,和跑来搜检遗物占小便宜的室友;底层人民的义气也无处不在,凑份子给道友祥过头七,竭力帮助九十九岁老人生活,尽可能微笑着问候每一个早晨……批判和温情巧妙地融合在一处,愤怒的矛头居然不知道指向何人,指向贫民窟里的老人们?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得过且过;指向业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业主有收房的自由;指向政府?香港要发展,四十年以上的老房要拆迁,这势在必行。好像人人都有错,实际人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用周议员的话说,这是福利问题、老人问题、保险问题、社区问题……总而言之这是社会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导演并没有滥举道德伦理的大旗,而是借毛仔之口喊了出来——“你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要出力的时候又依赖别人”——归根究底,这是一个政府和公众协同解决时代阵痛的技术难题。我不知道那些如有若无的暗示在说些什么,譬如房东的儿子是个傻子,而按照文学惯例,但凡痴傻疯癫人物都代表了一定的旁观者也就是作者的想法。傻子说“听话有饭吃,不听话没饭吃”,傻子大声呐喊着吓唬茶水和酒水,并且乐此不疲;而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傻子的玩具是一地的老鼠骨头——香港的恐怖片历来是搞笑片,但是那一幕令我恐惧了很久。笼中人捕捉笼中鼠,然后杀死,数百具白骨在黑夜中摆出前进的姿态,而这一切不过是个玩具罢了。难怪有人将此片和九七联系起来,有些夜半无人忽然回头的恐慌,并不是言语可以描述。冷幽默和哲理句子不少,譬如酗酒的道长——这里再一次验证痴傻疯癫都是先知的道理——他对毛仔说,“所有的经验都是积累得来,但是这积累和经验的得来,却往往不是那么轻松”;“笼子住住就会习惯,你以为外面的人在看你,其实是你在看笼中的他们”……(大约是这样,完全白话,实在费力)。肥姑,陆同,林sir,妹头……笼屋中住着许多讲义气、热心肠的好人,但是真正让人摆脱这压抑的,还是毛仔。毛仔服刑期满后不肯和老爸同住,搬进笼屋,后来险些被“政界的活雷锋”徐议员利用酿成大错,好在迷途知返又偷回有众人签名的名单,和老爸和解。其实故事人物本人并无太大吸引之处,唯一的好处是年轻,所思所为所做都和其他人不同,没有患得患失也不会故步自封,就在众人合力为他装上笼子的那一日,笼屋被拆迁了。未来总是属于青春的,用林sir的话说,只要后生仔走正道,就会前途无量,这也是这部影片中唯一对前途和未来做出展望的地方。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中秋party的“今宵有酒今宵醉”之后,笼屋还是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这么一段真实给港人追忆。风水轮流转,今时今日国内的拆迁、土地问题尘嚣日上,92年的《笼民》丝毫没有过时感,里面提及的桩桩件件都是我们正在经历,正在面对的,未必不可以借鉴反思。因为粗口太多,《笼民》被划分进三级片,加上缺乏商业元素,一直无法激起反响——凡尘俗世中的人们看看电影总希望看见一点传奇,梦想,伤怀或者快乐,谁愿意回头看自己的卑微无奈呢?听说张之亮的导演之路一直不顺,而片中四人都已西去,而今念起,无限唏嘘,但是不管怎么说,仰望星空和脚踏大地,当是两种永恒的情怀。……………………………………主观客观分割线……………………………………………以下是粉丝对偶像的谄媚之辞,很主观,非常主观:实话实说,我从未想过关心香港社会问题……嗯,找这部片子来看,只是因为家驹,但确实没有想到张导给了我一个惊喜。说说家驹的电影吧。有很多beyond歌迷会说家驹演技也很棒,我觉得……爱屋及乌不能到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地步。家驹的演技非常差,非常差,一以贯之的差。他天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人,完全不擅长模仿。还记得看《吉星拱照》,beyond四子扮演四个搞笑配角,家强演得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家驹躲在人后,满脸写着“我已经尽力搞笑了”,勉强之极,一丝一毫的表现欲也没有,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看镜头。好在是四个人,别人笑他跟着笑笑,别人叫他跟着跳跳,在舞台上唱《午夜怨曲》的时候,还比划着手势喊“耶”。在这么一出喜剧里,他落寞得屈辱。每次看他演这样的配角,就只想着把吉他塞给他,把舞台还给他,让他去愤怒和欢乐,让他去潇洒和绽放,根本不会伪装何必伪装?看beyond演唱会是一种享受,常常让我想起古龙的句子——他本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当他拔出剑的时候,整个人都会焕发出一种绝世的光彩。黄家驹的宝剑是他的吉他,黄家驹的生命是他的音乐,他“只想将吉他抱紧诉出心声”,只想“几多虚假的好汉都睇不起”,他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值得做的自己,一片赤子之心可昭日月,又何来的演技?这种屈辱和愤怒无处不在,他唱着要远走,他唱着不羁放纵爱自由,他怒问世间难道真的没有公道?可是没有就是没有,他终于离开娱乐圈,离开香港,但也离开了这个他无限热爱的世界。即使在《莫欺少年穷——劲band四斗士》这部自传体影片中,他的表演依然不自然,连自己都演不好,他喜欢笑也常常恶搞,但是对音乐的态度是深沉的严肃,是永恒的信仰,是用来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的,而绝不是拿出来做秀。也就是这个原因,一直很想看又很怕看家驹参演的电影。而《笼民》,我只想说,这是一部配得起他的片子,正如张之亮说的“想找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理想,叛逆但是给人好感的年轻人,只有黄家驹”。听说本来是要找周星驰的,但是周星驰辞演,最后还是定了家驹,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个是《喜剧之王》里的年轻人,对着大海高呼“努力!奋斗!”,终于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走到了天皇巨星的位置。他从底层走出去,走成了传奇。而家驹,他也走成了一代传奇,但是从未离开底层过,他的血脉扎根于大地,理想的翅膀海阔天空,才华横溢的根源是悲天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和《笼民》的内在气韵,是一脉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