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 无间道风云

无间道风云

评分:
4.0 较差

分类:电影 美国,香港 2006

简介: 波士顿南部的马萨诸塞州黑社会势力极为猖獗,其中最大的团伙要数弗兰克(杰克•尼科尔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无间道风云-对不起,我是警察 -我是马塞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分集剧情

  小文艺的港版无间道实在的美版无间道。看完的结果,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港版精心渲染出了一个“酷”的无间道,而美版或者不懂酷或者不屑于酷,制造出了一个更“真实”的无间道。美版和港版都很好看。但美版少了一些煽情、玩儿深沉、装酷,因此容易给人一种错觉:美版比港版肤浅、没有深度、没有内涵。我不觉得这和内涵有什么关系。可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的镜头表现和人物表现。有图版http://wfwfang.blog.163.com/blog/static/239389920069222365418/(网易博客竟然说在审查中)-------------------------美版港版的对比------------------------------1,超级大国vs发展中国家港版里的一些地点总是很干净、很整洁、很现代化,“很富有”。-天台-港版印象最深的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在天台的对决。因为觉得周围的场景“很干净、很美”。美版:破破烂烂,整个一废品堆放站。-高尔夫-港版:看看香港人在哪打高尔夫,太“大款”、太“气质”了。美版:这儿哪是警察局局长啊,就一公司小职员周末练习高尔夫。-街道-从电影院走出来后的一段跟踪,注意这一路的景象。港版:一个现代商化业都市,弄得四处都很有品位似的。美版:凌乱不堪贫民街。(当然了考虑到A片影院为了防止有损市容也不太可能出现在高档地方,这个场景也是能理解的)-办公室-美版:很普通,桌子上东西很多,身后有很普通的书架放了很多书——就是一个普通房间。港版:第一感觉是没什么东西,很简洁。第二感觉,背景很黑看不清。陈慧琳的脸也只有一半光线,恩,很很艺术。所以,美版医疗所就是一普通办公室,日常生活所用。香港医疗所,充满着小资式的简洁(桌子上不摆实用的东西)。还有很多,看完干净整洁时尚现代的香港街道及办公室等地,再看凌乱不堪的美国,就会有种错觉仿佛中国是超级大国,而美国是个发展中国家。2.煽情vs直白港版里如果要说感人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黄sir的死。-黄sir的死-港版第一遍看到这里时特别感动。后来看了美版无间道,又重温一遍港版这个经典桥段,原因是很好奇港版为了感人到底用了什么技巧。1)迷人的眼神:梁朝伟面对黄sir的死,再一次给我们展现了忧郁的能杀死无数无数小女生的眼神2)背景音乐:背景音乐不失时机的想起,时间掌握的很是时候3)慢动作:注意警匪之间的慢动作,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很煽情4)黑白回忆:黄sir的种种片段,25号生日的手表等等-傻强的死-黄sir死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桥段,傻强开车,傻强的对白和最后的死更增加了煽情程度。(我觉得无间道里最好的演员就是傻强了。)港版在这里为实现剧中的一个高潮,下了不少功夫啊。再看看美版黄sir的死:没有深沉忧郁的眼神,没有恰实时机的主题曲,没有慢动作,没有黑白片儿回忆,没有傻强(美版傻强是稍后一点死在板凳上的)......只有主人公一个劲儿地念:fuck、fuck、fuck......-梁朝伟的死-港版第二个很煽情的地方,是影片结尾处梁朝伟的死。注意四个特点1)慢动作2)三个人的镜头的切换,并且每个人都来一次画面由彩色变为黑白3)优柔的主题曲再次想起4)电梯门一开一合撞着梁朝伟的腿经历种种曲折梁朝伟终于抓到了卧底,本来这时观众应该舒心了,梁却死了,这种期望和现实的结局形成巨大反差,然后上面4个技巧一并用上,又一段非常~非常煽情的戏出现了。美版呢,跟黄sir的死一样,还是什么也没有,没有慢动作,没有画面由彩色变黑白的手法,没有主题曲想起。有的就是,美版刘德华接过枪,朝旁边警官的脑袋开了一枪,很干脆。3,神vs人表情篇最典型例子是影片结尾电梯里的一段戏,看看两个版本刘德华的表现。美版“梁朝伟“的表现:靠在电梯里,满脸鼻血,一脸惊讶和紧张。港版刘德华的表现: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面脸血迹,没有因紧张而造成的剧烈呼吸,没有fuck,总之,异常冷静,还是酷酷的,4,神vs人对白篇港版对白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怖是片尾天台上的梁与刘的对话吧。港版:-给我一个机会-怎么给你机会-我以前没一个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好,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好人-那就是要我死-对不起,我是警察-谁知道-(酷酷地举枪)美版:-我们只有一个是警察,你明白吗,Bill?没人知道!-你他妈闭嘴!-我是马赛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真想统计一下这段对白中出现了多少fuck,出现率是全剧中最高的吧。无论是表情还是对白,港版给人的感觉是里面的角色都是”神“——无论遇到多么重大的变故也能处乱不惊,无论多么气愤对白也是艺术性的。而美版让我们觉得,剧中人物和我们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一着急也上手,一说话也骂人,突然发生枪击也惊讶。和菜头说过一段话:你对着镜子说一百次“因为我是警察”试试?一准会笑起来,美好情怀就怕重复。而你再对着镜子说“Areyoutalkingtome?”一百次试试?出门就会打人。Areyoutalkingtome是《出租车司机》里的台词。拽得不得了。所以我觉得论台词风格,港版无间道就是艺术的”我是警察“,美版无间道就是就是很拽的”Areyoutalkingtome“。-------------------------关于精致,深沉,内涵------------------------------无论是表情还是对白,感觉老美不擅长表现酷。这种感觉不只在看电影上,小说、动画、游戏,无不如此。比如来这么一句,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这一句话就够了,这个人的“酷”劲儿就马上被刻画出来,甚至脑海中马上可以YY出这样一个场景“古镇、小店、夕阳,一把剑滴着血(特写),一个人一身白衣站着一动不动,衣服的下摆风的吹动下微微飘动”......剑神啊,怎一个酷字了得。老美呢,他们不来“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这种绕圈子的话,可以是这样——你瞪他一眼,然后他说:fuckyou!老美的表现很直接、很市井。即使黑客帝国尼奥无论怎样穿黑衣服戴墨镜并费尽心思的摆pose,这种酷和香港电影或者日本动画比起来还是差的远。港版无间道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显示出了一种酷,一种精致,而美版“大大咧咧”。所以看完美版后也许会有种错觉,美国电影真没内涵啊。不过我觉得这样说就有点误会美版无间道了。确实,无论刘德华在什么处境下都能处事不惊,黄sir一死各种电影技巧就跟上,陈慧琳随便一个镜头也有艺术照的感觉,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给了我们这种所谓有内涵的感觉。但我们是否有种错觉:煽情酷深沉=内涵?还有一个例子,港版无间道曾志伟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的总要还的”,然后,曾志伟死了。于是我们会觉得:哇,这句话真有内涵,这其实是电影的主题,暗示着......(省略无数字)问题是曾的死也许原因很简单:为了剧情推进的需要,就像黄的死一样,他们的角色用于推进剧情,推进剧情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死了,剧情继续发展。所以我觉得曾的台词和他的死这种安排,有两种可能性:一,单纯的巧合。“出来混的总要还的”这句话不一定蕴含着多大的含义,不过是一句口头禅,也可能是“我最烦你们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或者是“我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恰好他说了这句话,然后剧情安排他会死掉,单纯的巧合。二,编剧有意安排。开头来一句“我们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出来混的总要还的”,然后结尾让他死掉,像中学生写作文做一个首尾呼应,借此引起观众的赞叹:哇好有内涵你看开头都说了,结局果真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种“首尾呼应”的水平就比较低了。对比一下《肖申克的救赎》,关于希望或者自由,并不是开头安迪说个主题然后结尾就逃出去了这么简单。电影任何一个细节,安迪的任何一个行为,给同事喝啤酒,帮助上进小青年学习,听音乐......这种细节散布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不用“首尾呼应”,看完电影后观众也能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含义。正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内涵理论”,我们会说:你看,美版无间道没有表现人的更复杂的一面;你看,港版梁朝伟死的时候电梯不断撞击他的腿显得多有内涵啊美版就不行;你看,美版没有针对“出来混的总要还的”等宿命论来个升华,多没深度啊;你看,港版动不动就慢动作背景音乐还特优美,多有文化啊......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美版无间道最大的优点:很少来煽情或者升华什么的,只是尽可能表现激烈冲突下的人的真实表现(只是猜测更加真实,毕竟我没做过卧底也没天台上拿枪指过人)。比如想想一下影片结尾那段情节,两个卧底在天台见面,一个人异常愤怒,一个人高度紧张,这种情况大家会有什么表现?我想无非是美版所演的情况,爆打一顿,并同时fuck、fuck地骂。如果非要两个人异常镇定地说充满艺术气息的台词(“对不起我是警察”),不太可能吧。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表现很酷、很好看。-------------------------结论------------------------------港版和美版各有特点,都很好看,但精致也好深沉也好艺术也好,与内涵无关。港版无间道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好看。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音乐的配合都恰到好处,就像《疯狂的石头》,好看就足够了,没必要扯上内涵。港版无间道通过美化街道环境(优美的天台)、运用充满技巧的镜头语言(深情主题曲+慢动作+黑白片回忆),加上酷酷的人物表情(不大喜大悲,一脸深沉)和艺术腔的台词(-对不起我是警察),创造出了一种非常精致的美。(这种“美”可能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在杜棋风《机动警察》最后优美的开枪、在王家卫《东邪西毒》欧阳峰孤独地看着远方的沙漠等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而这种精致的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有深度”“有内涵”。但煽情加精致不等于有深度。  美版没有运用这些技巧,和“精致”的港版无间道比,美版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更“真实”的无间道。好看不在于酷,而在于真,影片里的很多人是平凡人,开枪杀人的时候会紧张,愤怒的时候会骂fuck,激动的时候会打人,出现突发事件是会有不知所措的瞬间。  写了这么多,其实有这两句台词就足够表现两个版本的差异了—— 港版对不起,我是警察美版我是马塞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可适当加入fuck等词)------------------------------------题外话------------------------------------1,美版也有很酷的对白-你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怎么了-我是那个告诉你什么人能打什么人不能打的人“我是那个告诉你什么人能打什么人不能打的人”,恩,很酷,很吊,很拽,拽得就像《英雄本色》里小马哥说的“我这辈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拿枪指着我的头”(大意如此,原句忘了)之类的,也许很容易成为小混混们模仿的对白,让人有马上出门对谁说这么一句的冲动。2,替美版《无间道》鸣不平,其实港版也特爱看3,还是港版MM漂亮不需要语言,直接看图就知道了美版虽说和化妆有很大关系吧,反正还是觉得港版MM漂亮。4,制造话题港版无间道还有一个特点,在一些细节上,很容易引起猜想、讨论-孩子的年龄问题-梁朝伟偶然预见萧亚轩-你女儿多大了?-五岁。梁走后,女儿说-妈咪,我今年六岁啦。这五岁和六岁可大不一样啊,牵扯到谁的孩子的问题。萧亚轩说谎的心情,萧和梁以前的感情.......这都成了fan讨论的内容-电梯枪声问题-电影结尾处,电梯下降的时候,出现了四声枪响,其中两枪是向上打穿了电梯谁先开的枪,谁开了几枪,为什么会有两枪向上打......不少人在研究这个-傻强问题-傻强到底知不知道否梁是卧底,这也有过争论。美版倒是直接就表明了。这些都是美版不具备的特点,就是总会有一些细节因为交待不清(或者出于故意,或者导演编剧自己也没察觉),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结果让这部作品更加热门更有影响力,这点上很像引起很大反响的“EVA”和最近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当然不喜欢看动画片的话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反响”)5,电影院刘德华和韩琛在电影院见面,电影院里播放的是什么电影?港版,倍儿艺术片的感觉,大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什么的吧美版......(汗)6,BUG的解决?-你们警探真搞笑,为什么总喜欢在天台上见面?-我们可以解释是装酷,但电影总要来个自圆其说,港版刘德华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后,美版梁朝伟给了一个理由:在老警官死的地方见。美版至少解决了这么一个说不上bug的bug。  -可以随便杀死警官?-黄sir死的时候,我就想当警察真可怕,随时都可能被打死。但后来总觉得奇怪,即使是黑社会,也能随随便便杀个警官吗?如果真能这样,那早点动手不就得了,随便哪天等黄sir上街买菜的时候找俩人捅死他不得了,韩琛老大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何必非要等那天才动手。如果真这样,全市的警察早就被捅没了——所以也不太可能吧。可那天为什么就能随便杀个警察呢?实在不理解。结果美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解释。  7,美版设定的一个很好的角色,很感人的一幕最后结尾处,爱骂人的警官......  8,警察杀人最专业?看看爱骂人的警官杀人时候有多么利索:潜入对方家里,鞋上套着白布,手上带着手套,杀完人把帽子一罩,走人。看到这儿就在想,不愧是警察啊,深知如何不留下证据,可见一旦警察想要杀人那应该是最可怕的。  9,一个电影一句台词就够了我觉得两个版本的电影,每个只要有这么一句台词(不是同一个人,港版梁,美版刘),就足够表现她们各自的特点了。港版对不起,我是警察!美版我是马赛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可适当加入fuck等词)-------------------------删掉的一段------------------------------写这篇文章时,最初有下面这段。后来觉得跑题删掉了。=============跑题的分割线===============因为关于内涵,我们有一个倾向,就是当描写一个坏人时,我们越是不断地表现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我们就越说这个“有内涵”。所以为了显得和内涵,我们要这样表现: -坏蛋晚上一定要被噩梦惊醒受到内心的谴责痛苦无奈 -坏蛋杀了人后一定要回家面对自己的孩子表现无比慈祥的父爱 -大坏蛋之所以是大坏蛋一定是幼时受到了某种心灵的创伤 ......总之,就是常说的一句话: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越这样表现,我们就越说这种电影“有,内,涵。”坏蛋非得良心自我谴责吗,非要在童年受到创伤吗?《8毫米》的结尾,主人公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最终boss超级变态性虐待狂时,boss摘下了面具,露出了平庸的脸,在主人公惊愕(主人公可能和观众一样在纳闷儿“不会吧,超级boss原来长得这么平庸这么‘没内涵’啊”)的时候说了,我不吸毒没有心理疾病我父母没有离异我幼时没有受过虐待......(大意如此原句忘了)这个boss的话倒也很有意思,终于打破了“超级大坏蛋一定要有父母离异或者幼年时受过创伤”之类的千篇一律的定式。我很喜欢对这个坏蛋的设定。可能正是由于由于这种“内涵理论”,被误解为“美剧照搬了很多情节,但是并没有突破和升华。”再比如比如明明是大坏蛋最后终于“想做个好人”,这下主题就升华了,我们就说这电影特有内涵。如果大坏蛋老是大坏蛋,一直到影片结束也不积极向上思过进取,我们就摇摇头说“恩,电影好看是好看,就是少了点内涵”。我觉得这是由于学校里的一些教育使我们对“升华”过于看重了,造就了我们的一个特点,为了升华而升华,谁不升华谁就没内涵对此王朔说以前自己的小说被主编批评过“没有教育意义”,因为主人公没有在最后认识到什么而使小说有所升华。王朔对此很纳闷儿,能认识到什么啊,干嘛非得认识到什么才成啊。另外,一些煽情的场面也极易和所谓的“内涵”“升华”等等连在一起。比如徐静蕾在《梦想照进现实》里讽刺过说,中国电影动不动就用女人生孩子来表现女人的苦难等等。(很巧的是恰好同一时期播出的《茉莉花》,仿佛给徐静蕾的话做证明一样,真在结尾处用生孩子的镜头来了个“升华”)。=============跑题的分割线===============----------------帖子写完了-------------------------感谢大家的评论。看完大家的回帖后发现自己的观点有很多问题(笑)。几位朋友指出我对美国波士顿的不了解。一位朋友指出的,帖子有点厚此薄彼了。字里行间有点对港版不屑的口吻。确实,人家港版也没招你惹你的,你干嘛呀你~主要是看到好多人都说美版没深度,有点想替美版鸣不平,结果可能写得有点偏激。还有朋友说没有渲染不等于真实。确实是这样,我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反正,还有很多问题。感谢大家的意见。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