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追逐神作的影子分集剧情
按:图文版在此http://i.mtime.com/fjs/blog/7361984/。豆瓣日志的贴图系统实在太让人崩溃了,只能贴点文字作为备份。《一命》说是《切腹》,其实看下来,差别还是很明显。有故事、人物和细节上的改变,也有美学形态上的变化,有些改得好,有些不好,有些则是好坏参半,下面按照线索分别来说说。一,家老这一版改动最大的,我以为是御家老斋藤这个人,原片中他是个私心炽重,深沉残暴的家伙,在处理事情上看起来貌似比泽泻等人稍微持重些,其实只是身居高位必备的矜持,立场上并无分别。而在新片里,他成了个跛子,(或许因此)对弱者颇有同情心,在目睹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惨状时,居然亲自下场介错。这个人物的改动看起来无关全局,而且让反派更“有人性”了,然而我却觉得不但不甚高明,还是这一版最大的败笔。桥本忍写原作剧本,据说是从一幅画得来的灵感:一位武士身处大海的漩涡中央,端坐不动。《切腹》是一个正邪分明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潦倒的浪人代表自己一家,挑战整个幕府的壮举。这从津云半四郎批评削藩的言辞中就可以看出,井伊家是德川幕府的功臣,在片中代表的是得势的武士集团。津云半四郎坐在洒满日光的庭院中,沉着应战周围阴影中如潮水一般的家臣因此成为影片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充满张力的画面令人难忘。旧版的井伊家是没有好人的,只有职位的不同,这既切合了小林正树左倾的批判意识,也让剧情充满对抗。而新版这么一改,剧力顿时松弛很多。不信我们比较一下两片的开头部分。旧版的开头,津云的入画是背影,先闻其声,再见其面,让观众对此人充满了好奇。家老召见,镜头随着浪人走进深深的廊道,充满象征意味。会客室中,家老背后的景深暗示此人的城府,背光代表身后的权力(自然,这种解读一向是要结合剧情进行,并无定法)。至此完成正邪双方的初步刻画,观众的视角,始终是站在津云这一边的。而新版中,密谋的是以泽泻为首的邪恶三人小集团,走入会客室的是家老,观众看着腿脚不便的领导跑来接待一个上访群众,同情的是谁可想而知。而室内戏中,家老背后的景深被大大削弱了,代之以一棵优雅的病树,光线柔和,加上肉头肉脑的役所广司当然比歪嘴三国连太郎儒雅得多,这个人物的讨喜不言而喻。而津云呢,或许自知这样的处理不够突出其形象,于是三池在他一出镜就给他来了个云淡天高的英雄大仰角,可这也挽不住本该属于他的同情分哗哗地流向御家老。这条不伦不类的“双雄路线”导致了结尾的另一处改变。原版在杀阵开始后,突然切进屋里,给了家老一个特写,阴晴不定的脸上,明显是在担心事情没法收场,危及自己地位。新版没有,最后家老还跑出来给津云捧了个哏。这样一个发怒,一个发飙,只看过新版的观众没准会觉得只是这俩人只是闹了点误会,要是当初大领导不是耳根子软,亲自过问一下小头目的非法行径,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两个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变成了不乏人情味的个别事件,批判力度被大幅减弱。家老的温情还有别的体现。求女被逼自杀前,新版让他冲向家老乞讨三两银子,而最后家老真的让杂役给他家里送去了,不仅如此,剧情还安排杂役后来还告诉津云,家老劝解过此事。跟酷吏满天下的我国比起来,真的算仁至义尽了。而原版送尸体回家的是砍头三人组,还当面嘲笑过求女,给津云复仇埋下了更充分的伏笔。海老藏的演技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原版的津云更豪放,他更内敛,属于风格不同。仲代达矢当年只有三十来岁,论演技其实也还未见精纯。对比一下两人演绎腹黑的恍然大悟状,“哦”的一声,就能看出风格的差别。海老藏的声线很有特点,不错。二,切腹vs一命原版中的男人们除了被津云砍死的几个龙套之外,都是死于各种原因的切腹,构成了一个多侧面的事件集,彼此呼应,阐释着切腹制度中被实践的各种正义和伪善。而新版既然名为《一命》,可谓“各种死法,都是一命”,着重刻画的是赴死之人的心情和反应。原版的千千岩阵内,是主动为主公顶罪切腹的,而新版则是病死,跟武士制度的关系削弱了很多。原版的美穗之死,没有正面表现,新版把她和孩子的死都浓墨重彩地拍出来了,而且集中在求女尸体被送回家的那一夜,这个改动我觉得很感人。美穗取出求女“带回家”的糕饼给一家人吃的一幕,看得人几欲落泪。把女人的“一命”也纳入了武士之争的视野中,我以为是新版的亮点之一。三池的“一命”还博爱到了动物身上,1小时07分55秒插进来一个死猫的镜头,大概是某种恶趣味吧。作为影片的重头戏,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场面被处理得更血腥更直白,这跟三池改编《十三刺客》是一个路数。瑛太演得确实不错,看得人肉疼,这种“挣命”的场面,与“一命”的主旨也是配合的。津云半四郎最后居然没有切腹!这个我绝对不能原谅。不管三池有什么新想法,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围绕切腹展开的,首先作为一个经历过战阵的老武士,津云应该比谁都更具这种荣誉感,其次他上门挑战井伊家的目的,就是羞辱他们身为武士的怯懦,切腹应该是对自身武勇的终极展示,不可能选择被人乱刀劈死。这是新版最大的败笔。三,叙事新版的叙事不如原版,主要是不够聪明。原版的叙事,是首尾呼应,气韵贯通的一个整体。从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开始,以证伪史书结束,以“讲述”为框架,中间对故事的“展现”视角多样,节奏精巧,值得再三品味。对官方历史的批判与《斩》、《柳生一族的阴谋》等片如出一辙,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反抗精神。而新版的叙事,以“展现”为主,比起《十三刺客》里心急火燎地用字幕交代主旨的做法,三池这次明显稳了下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之外,别无字幕。这样的效果是批判权力和反思历史的力度弱了,当然,如果三池他就是想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抗争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做法也不错。但“展现”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旨不清,原版通过打扫战场和旁白,清楚交代出了剧本的意涵,津云的身影与铠甲叠合的镜头更充满了解读的丰富多义性。而新版特地加了一场主公回城的戏,目的只是为了让斋藤报告“甲胄修缮好了”,不客气地说,简直是笨蛋到家。最后一个镜头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导演拍,最起码也应该是领主端正坐在画面正中,背后是铠甲,群臣匍匐鞠躬才对,充满威势。新版的最后一镜,实在压不住阵脚。剧情中间的叙事,新版的节奏也有问题。原版的“故事会”是被分成几段来呈现的,津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在家老派人去请泽泻的间隙。讲了一段之后,来人回禀异状,双方骤然剑拔弩张,在津云的要挟下,大家又回到原位,继续开讲。在今昔、张弛两方面都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看起来悬念十足。而新版则是竹中直人的角色(话说这个甘草角色到底是起个什么作用呢?)仅仅从下人口中得知异状之后,就由津云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讲述,既不合理,节奏上更是笨拙到家。当然——我又要说当然了——跟桥本大神的原作拼叙事,问天下,几人能够啊?四,视觉风格原版是黑白宽银幕,对线条、阴影和景深的使用出神入化。选个最简单的说,家老背后是一个大大的“井”字,井伊家“横竖都是二”的流氓特性得到了昭然若揭的展示(呃,认真的同学请将这句跳过),而新版中被换成了一个巨大的暗红色家纹。这其实集中代表了两个时代视觉风格的变化。新版的风格在预告片中就可以体会到,一是庞大建筑带来的压迫感,二是阴暗的室内打光,三是赭红色的运用。第一个特点其实旧版也在用,不过主要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线条来实现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突出权贵阶级的压迫,这点新旧版并无不同。第二个特点值得注意,旧版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时代剧一样,尽量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办法除了室内打光之外,还有日本电影特有的招数:隔扇门。日式建筑的“墙壁”是可以移动的,很容易拍出层层叠叠的景深来,同时也给室内“舞台”以适当的点缀和烘托。这是日本时代剧导演千锤百炼出来的民族美学风格,最近一次见到,是在山田洋次的《母亲》中。新版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很少拉开隔扇门构景,甚至还故意把门扇都涂成黯淡的灰黑色。求女一家人自杀的夜景堪称登峰造极,在帐幔的遮掩下,观众必须运足目力才能看清演员的表演。三池的这种追求从《十三刺客》就很明显,我有时甚至怀疑他拍夜景室内戏除了烛光没有别的光源。只是不知大银幕上看3D版会不会有所改善。第三个特点主要是用在庭院戏的拍摄中,赤红的家纹和椽柱都突出了权贵嗜血的本质和生存斗争的残酷,这当然是黑白旧版无法使用的手法。经典翻拍的意义,庶几在此。在《十三刺客》引发的争论中,就有人对三池的这种翻新不无微辞,我是完全赞同三池另辟蹊径的。技术在进步,当年拍不出的细节,现在可以拍了,当然是好事。当年只有黑白二色,所以只好在构图、线条上做文章,现在有更多种手段了,跟旧版拼经典风格不但不智,也失去通过翻拍探索剑戟片新路向的意义。三池改编经典的策略是尽量少乱动剧本,多革新技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五,杀阵这个是要单列出来说的。我以为新版的杀阵远不如原版。原版的杀阵放在当年,说不上特别好,本身小林也就不是个特别注重感官刺激的导演,但有想法、切合剧情、符合真实这几个关键指标都是合格的。例如风的运用,津云与泽泻在草坂决斗一场,大风把浪人的乱发吹成焦墨涂就的狂草一般,令人过目难忘。庭院里的杀阵戏也有疾风吹过,象征暗流汹涌的对峙终于化作风云骤起,让人胸襟为之一快!新版的这前一场戏与文戏相比并无新元素加入,后一场加入雪花,效果还不错,不过本该出现的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场面却未实现。再说杀阵设计,新版也很失败。旧版紧紧抓住津云这个老武士身经百战这一点,给他设计了独特的剑法,貌似空门大开,实则左右逢源。又设计了独特的打法,在击败泽泻一场中,他翻过刀背击断对手的剑刃,在庭院以一敌多,他踢起碎石扰敌,都是不拘一格的实战打法,他的对手中不乏高手,但论战斗经验远不如他,所以才能被他打得灰头土脸。而新版中,津云身为老兵的这个特点完全没体现出来,给人感觉他就是武功高而已。最后井伊家的杀阵,原版拍得很有层次,院中-议事厅-贮藏甲胄的房间,每一关都有新人物加入。议事厅的众家臣起立一段尤其令人难忘,层层叠叠的剑阵如同车轮一般次第逼近,充满了恐怖的形式美感。而浪人的搏命仿佛是要撕开这铁幕,放进一线光来。最后铁炮的介入蛮横地终结了老武士的抗争,好武士死于枪下,是剑戟片中经常出现的母题。新版让老武士用千千岩求女的竹刀替他复仇,庭院部分结束时,给了大野和另一个蛮横的武士一个镜头,展现他们的狼狈,大概是代表女婿在说“瞅瞅你们这些武士大人的怂样”的意思吧,算是有所呼应。可转过来想想,津云这么做未免也太托大。既不符合人物身份,也不利于营造真实的剑斗场面。原版充满血汗味道的生死之搏成了优雅的象征性复仇,对此我只能说:呵呵。影片的配乐非常棒。原版武满彻的配乐走的是简约风格,关键处点拨几声,提神醒目。而新版坂本龙一的配乐旋律性更强,千千岩求女与美穗在书馆会面时的吉他伴奏,结尾小提琴混尺八的配乐,我都很喜欢。综合说起来,《一命》的改编不乏亮点,特别是在闪回部分,对人情的刻画反衬出了生命的可贵。与此相应,削减了津云控诉削藩的部分和旁白的批判。看得出三池是想漂白影片的阶级斗争宏大主题,突出人性和真情。如果说《十三刺客》是在“放大”原版的话,那么《一命》就是在“缩小”原版。按说策略无分高下,只是从结果来看的话,我个人觉得技术上的各种探索都值得肯定,至于剧本,桥本大神的作品还是能不动就不动的好。最后,所有这些比较,都是以剑戟片三大神作之一的《切腹》为参照系的,不要拿《一命》来跟现在的小清新武士片比,那些不是剑戟片,没有可比性。神作固然不可追,但敢于追逐神作,这份雄心已经足够傲视同侪。实在断不了横向比较的念想的话,不妨放宽视野,看看去年同为翻拍经典武侠的3D电影《龙门飞甲》——那就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