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 故事的故事

故事的故事

评分:
5.0 还行

分类:电影 意大利,法国,英国 2015

简介: 影片由“女王”(TheQueen)、“两个老妇人”(TheTwoOldWomen 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故事的故事童话中的心理症分集剧情

心理学上有一种诊疗手段是让患者述评或续写经典童话故事,以此来判断其心病所在。人们对于同一则童话里的不同投射很能反映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症候。从这个角度上讲,童话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梦境具备相同的意义:它们都是通过对原型、象征和隐喻的集合,架起了一座通往潜意识世界的桥梁,患者也能通过体味用象征语言包装在梦境或童话中的情感,来达到一种和宣泄和平衡。可以说,长期流传而又未被阉割的童话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一种高度抽象。其中的善恶伦理,规训惩罚非常鲜明的昭示着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及其所属文化最基本的世界观。因此,对童话的解码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在这里尝试着为电影中的三则故事解码,看官若有兴趣,不妨与自己的解读对照一下,若能因此发现笔者或自身的心理问题,未尝不是功德一件,哈哈,闲话少叙,切入正题。童话的焦点常常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是孩子了解世界的最早课程,而且也是因为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起点。所以,三则故事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家庭中的这几对关系:母子,姐妹,父女,这三则关系中又隐含着三对夫妻关系;三个故事都有一条主线就是欲望的膨胀以及对它的解决和冲破,以及对于掌控命运的追求。下面进入具体分析。第一个故事:母子有观点认为,白雪公主的后母象征的就是母亲本人,但是人类没办法接受亲生母亲的恶,这与传统中我们对母亲的爱与尊重相违背,所以我们会在故事里把它转移到一个虚构的后母身上,让她代替母亲做恶及受罚。哪怕是思想开放的今日,对于母爱的质疑仍是各类文明中的禁忌,尽管母亲其实是最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人。我们的文化把母亲的角色放在无比崇高,无可替代的位置上,而对于这种极度亲密关系的阴暗面则选择回避或忽视。所以当代反思母爱的文艺表现常常是隐蔽的,含蓄的,或是不做直接判断的。与此不同的是,在古代童话和希腊神话中,父母的恶则来得直接凶猛甚至包含在宿命中,因而弑母和弑父的情节才会常常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的恶最早体现在她对父亲的冷漠中。片中王后对于国王的牺牲不闻不问,甚至充满嫌弃。这看似诡异,却像极了很多现实,只不过夸张一些罢了。多少家庭里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就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而对丈夫不再关注。电影里寡母对孩子的爱是深重的,更是充满占有欲的,这既是爱孩子,又是爱自己,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就像王后说的:“虽然你只在我的肚子里呆了一天,但你继承了我的样子。”这句话其实很荒谬,因为王子很明显一点也不像她,而是和侍女的儿子长得一模一样。这兄弟二人的亲厚是王后的心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因为别人和自己分开。这种患有“连体症”的母亲是不能容忍任何失去孩子的可能性的。可是正像某些鸡汤文中写的:“伟大的母爱当是放手”,只有放手让孩子成长,他才能摆脱对于母亲的依附,拥有真正完整的生命。显然这个“臣妾做不到”。电影中用非常诗意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渐行渐远的无力----迷宫中的追逐,孩子的躲避与逃跑。无论是王后还是现实中的母亲都终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孩子年岁渐长,母亲会越来越追不上孩子的脚步,而孩子终要学会突出母爱的重围,与自己心志相投的人一起离开。但是王后是不会这么放手的。所有可能让儿子离开她的人和事都被她视为致命威胁,值得以死相拼。现实中的有些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说婆婆对于媳妇的挑剔还可以理解,因为很难说两个年轻人看对眼不是一时糊涂,那电影里两兄弟的相亲相爱就是注定的,都长得一样还不能说明吗?然而母亲仍然拒绝接受,王后对于侍女儿子的排斥不是源于他低贱的身份,而是由于他的存在提醒了王后她不是世上与她儿子最亲最相近的人。她不惜展开杀戮,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就是不能接受儿子从母体上真正剥离。最后一幕中母亲化身为魔兽,这是她心中的恶欲的显化。她这副狰狞狼狈的模样,便是她亲生的儿子也认不出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诛杀了母亲的恶,就像现实中的孩子也必须勇敢地承认和面对母亲的不完美,与其斗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这个故事展现了与世上最伟大的爱相生相伴的阴暗面。如果一份爱充满了对于他人的漠视和伤害,对于爱的对象的禁锢和控制,那么这种爱是无私还是自私呢?这种对于母爱的质询真得让人冷汗直冒!第二个故事:姐妹一般姐妹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大家相亲相爱彼此扶持,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会相互攀比和竞争,其中较弱的一方常常会因在竞争资源(无论是父母亲的爱还是家庭的物质财富)时处于劣势而对较强的一方形成依赖、敬畏或怨忿,甚至生活在另一方的阴影之下。这种不断地被别人放在一起比较的经验常常对于两个人都是一种扭曲和伤害。现实中的人也许能通过自身的成长成熟逐渐摆脱与这种亲密关系相伴的心病,但在这个童话里这些问题被放大到了极致。电影中的老姐妹虽然相依为命,但她们的关系是相当病态的,软弱无能的妹妹依附于野心勃勃的姐姐,接受着后者的摆弄和控制。把她们真正拴在一起的似乎并不是亲情,而是无法跳出的孤独、贫穷和卑微,所以当狡猾的姐姐通过偶然的机缘飞上枝头时,她们的关系便开始破裂了。有的人说,要是妹妹替姐姐保守秘密,也许两人都可以在王宫过上好日子。但是妹妹怎么可能做到呢?反观现实中的人能做到吗?且不论天涯社区上爆出明星假脸的ID有多少是他们自己姐妹了,光是对于奶茶妹妹同学室友的采访就可见一斑了。看到和自己一个起跑线的人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上位有几个人能够安然自若呢?大部分人总是会选择模仿或揭露吧。反之,如果大家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心理就会平衡的多,嫉妒只存在于本来相近的人中间。比如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而姐妹就是天生在同一起点上的竞争者。这则童话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并没有遵循传统童话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则,虽然这里的坏人:好色的国王,贪婪的姐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报应(前者被欺骗睡了老妪,后者最终被打回原形),但全片里结局最惨的却是愚蠢但未必不善良的妹妹。这是否意味着在《五日谈》(童话的出处)这部文学作品里的价值观里,英雄未必是驯良的温善之辈(最近时髦的说法叫“低智商的善良”),反倒是那些能下得了狠手,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论是第一个故事里弑母的王子还是最后一个故事里杀夫的公主,甚至是最后狼狈逃窜的姐姐)。因此,相比于姐姐的传统的恶(贪婪,欺骗,忘恩负义),妹妹的愚蠢和盲从反而是更大的恶。这个钱色交易的游戏规则和欺骗上位的手段本来就是扭曲的,但是姐姐耀眼的成功让原本抗拒参与游戏的妹妹失去了重心,一头跌落进去。摆脱不了姐姐的魔咒,妹妹的人生何其惨痛。回到现实中,那些想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孩子们也必须能从兄弟或姐妹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创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三个故事:父女如果父亲是每个家庭里的“君王”,那这世上满是昏君。他们拿钱养着那些吸血的人或癖好,却对自己的至亲不管不问,甚至推下火坑。玩物丧志的国王让我想起吴奇隆的爹和蔡少芬的娘,他们都因为赌债提前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那头巨大而畸形的跳蚤像极了世界各种扭曲和无限膨胀的病态欲望,那是长在人心上的毒瘤。童话和现实里的英雄都是能认命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不论是终获自由的公主还是苦尽甘来的明星们,他们都以巨大的代价换来自己的成长和对命运的把控。这个故事还有点女权主义的意味,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常常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权力暴力,不论是来自家庭中的父权还是现实社会中其它权力架构,男性拥有着支配女性命运的权力。这也体现在国王身上,他集父权与政权于一身,仓促而糊涂地成就了女儿的悲剧;二是身体暴力,这里体现在高大凶猛的巨人对于公主的蹂躏上;电影中的公主受双重暴力的压迫,成了一颗无助的棋子,而生命中与她本应是最亲近的两个男人,却给了她精神肉体上最大的伤害。尊贵如公主,也还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哪怕夫君是个怪物,也只能遵守男人的游戏规则,被一方输给另一方,毫无尊严可讲。公主拒绝女人这种悲剧,她轰轰烈烈的反抗道路虽然九死一生,鲜血遍地,却最终获得了胜利。这里的鲜血和前两个故事中的鲜血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诘问:那些赋予我们生命以来源和支持的亲密关系是不是本来就充满了风险?它可以给你生命的依托,却也铸就了最坚固的牢笼?面对在扭曲的欲望下变质的亲情,是不是只能选择头也不回的互相背叛,殊死斗争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命运?这种问题,对于集体意志强过个人主体性的中国社会似乎更有意义。终章:欲望的膨胀与平衡我们东方人讲究的因果貌似在意大利童话中被转换成了关于平衡的哲学。幸福和圆满可能就是欲望的微妙平衡。而其过度膨胀时就会形成一种虚空,需要新的填充,而平衡的规则决定了一切不能无中生有,只能交易和替补。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预设。电影最后一幕,所有的主角聚会一堂,望向天上走钢丝的人,那是平衡的准则最美妙的体现之一,它至高无上,宛如神谕;而与此同时,姐姐的花容月貌期限已到,美梦轰然崩塌,只能在绝望和惶恐中匆匆逃离。世间欲望的平衡珍贵却难得,因为人类在诱惑面前非常脆弱,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代表着平衡的马戏团一家毁灭得如此迅速而惨烈。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0 XYXHQC.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专题

明星